好看的小说尽在御龙小说网!御龙小说网手机版

白膏河中学

类别:其他类型|字数:11W|作者:自蹊先生

手机阅读本书
白膏河中学
以中国乡村学校的创业史成长史,映示中国乡村教育的艰难历程,以及在复杂多变的文化与生存环境中,求真求变,百年树人的辉煌历史。从传统走向当代的中国乡村教育是中国乡村兴旺繁荣的希望,乡村教师承担着十分重要的 ...
《白膏河中学》最新章节(12小时前):

以中国乡村学校的创业史成长史,映示中国乡村教育的艰难历程,以及在复杂多变的文化与生存环境中,求真求变,百年树人的辉煌历史。从传统走向当代的中国乡村教育是中国乡村兴旺繁荣的希望,乡村教师承担着十分重要的 ...

免费阅读

古代已降,历史变迁,便有风云际会。合安城西北部的谯州龙阳郡,地理位置处于古华北平原腹地,历来有“合安城北部门户”之称,往来商贾熙熙攘攘,舟车行人络绎不绝,交通十分便利,繁华不曾断绝。

近代以来,此州郡有九眼龙井喷水,附近百里百姓甚为惊叹,传说是道家鼻祖老子出生。由此,此州郡又被誉为“老子故里,天下道源”。当地人盖高堂宫殿,供其香火。

谯州龙阳郡距离古淮河以北二三十公里,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古淮河两岸,物阜人丰,豪杰并起,黄土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盛产小麦、玉米、黄豆、红薯、高粱等农作物。自古以来,这里的老百姓基本不会缺吃,不会少穿,不曾远走他乡。除非人为的特殊时代特殊原因。常言说“走千走万,不如古淮河两岸”,民间的说法是最真实的反映。

如此州郡,自然吸引并聚集着南来北往的商贾侠客。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土地环境适合作物生长,便非常养民。且民风淳朴讲究,兼具彪悍刁蛮。上下历数千年,谯州龙阳郡自古便英雄才人辈出,所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者,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之多。

此郡的历史名人、英雄豪杰,普通老百姓都能如数家珍,信手拈来,随便就可以举几个历史上威名赫赫者。曹操、华佗、老子、庄子、捻军首领张乐行等均出生于斯,生活于斯。

据说范蠡与西施最后也是隐居此地,直至驾鹤西去。距离龙阳郡城东面20公里的何家庵就有范蠡与西施的墓葬。墓冢尤其巨大,逐年增长,很是神奇,一片青松密林。多年来,范蠡与西施一直享受附近几十里百姓的香火,求子、求财、保平安,逢年过节,焚香叩拜者如流如织。

此地历史悠久,便有许多古人古董之故事旧事口口流传。随便问一本地白叟黄童,其均能讲出几个故事,甚至说自己就是古人某某的多少代传人。讲的有鼻子有眼,不由得你不相信。

龙阳郡的百姓们挖沟、打塘、建房挖地基等,保不准就会挖出一个旧时古董来。拿到集市上就能换取几两碎银,再换买些生活必需品,高高兴兴地回家来。

谯州境内的古涡河是古淮河的支流,发源于南河州,流贯于谯州城区、龙阳郡和漆城县。再流过怀元郡,于丰阜市入淮,再流入东海。古涡河是谯州龙阳郡附近百姓的母亲河。

龙阳郡白膏河集位于县城以东五公里的地方,距离古涡河南岸约三公里。除了古涡河外,还有两条中等大小的河流流经白膏河集。其中一条是白膏河集镇南面的向阳河。另一条是白膏河,流经白膏河集镇的西面与北面。

相比较向阳河,白膏河似乎历史更久远,汩汩的河水静静流淌,满载一河的旧事。白膏河集是因白膏河而得名。

据老人们讲起,向阳河是挖掘的人工河,三十来米宽,河坡较陡,二十多米的深度。

之所以挖掘向阳河,是因为自古以来,六七八月份,古淮河时常会决堤。决堤时候,便发洪水,发洪水,就发生过洪水淹没村庄的悲惨事,灾民流浪,四处逃荒。历代府衙多少也重视这种现状,决心要把古淮河治理好,让两岸百姓安居乐业。于是一声号召,两岸的百姓开始挖沟挖河,疏导古淮河水。

向阳河就是在那种情况下挖掘的。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终于挖掘成白膏河集镇南面的向阳河,造福于附近百姓。

白膏河自古有之,则是一条天然河沟,当地人称之为河湾。

白膏河的源头位于距离白膏河集三十公里的双由镇湖碱地区。该地区地势低洼,天然小河纵横交错,过去无人治理,是一片大面积湿地,不能长庄稼,所以叫做湖碱地。

湖碱地区内的诸多小河沟汇聚成一条较大河湾,逐年漫漶开来,水往低处流,沿途一路流淌,经胡集、占集、鸡公岭、临河、张寨等地方,逐渐扩宽了河湾面积。“水利万物而不争”,流淌至白膏河集时,河湾已经有五六十米宽度,也最终得名,叫做白膏河。最后经朱家寨、杨土楼流入古涡河,最终流入古淮河,汇入东海,圆满完成自己的梦想追寻。

几百年上千年来,白膏河给其附近百姓提供着旱可以灌溉,涝可以蓄洪的便利,养育着沿河两岸的人们,孜孜不倦,无声无息。比起后来的人工河向阳河来说,白膏河给予两岸人们的爱更为悠久,恩惠更多,态度更为至诚,真正是白膏河沿岸百姓的母亲河。

白膏河集是一座古老的集镇,白膏河流经此地多久,白膏河集镇的存续就有多久,相依相伴,唇齿相依。

白膏河集镇地理位置显著,是各州郡通往南京城、合安府、丰阜城等处的必经之地,官道驿站不曾或缺,S305省道穿街而过。

远在宋朝时期,白膏河集镇就设有官家驿站。元朝时期,开始设有行政衙门。当年李鸿章部的淮军追击捻军,从山东、淮北、宿州一带追至雉河集,捻军首领张乐行曾在此设伏,大败淮军。白膏河集东北有一处叫塘洼的荒野,人称乱坟岗,即是当年埋葬淮军将士与捻军将士的万人坑。

合安省成立后,行政机构设立了白膏河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当时,白膏河集镇设有许多公家部门,比如白膏河粮站、白膏河供销社、白膏河食品站、白膏河中学、白膏河小学等,俨然一座繁华的老街老巷,古色古香,特色鲜明。

再后来,根据实际需要,行政区划再次重新设置,撤区并乡,白膏河乡划归龙阳郡铁东镇。

白膏河集原有一所白膏河学堂,寺庙建筑模样,有上百年历史。这是白膏河集最早的学校。让人最引以为豪的是,白膏河学堂曾培养出一名举人、八名秀才和一名留美清华大学生。

后来,白膏河学堂改名叫白膏河学校。再后来,一分为二,才有了现在的白膏河中学与白膏河小学。多少年多少代以来,白膏河集沿岸百姓都是从这里开始识文断字的。

白膏河中学最初校址在白膏河集南面的一块庄稼地里,四下不着村寨,距离白膏河集两公里左右,距离刘旮旯村只有一公里。校舍用腰子墙盖就。

所谓腰子墙,即是房屋墙体的地基往上一米处用青砖砌成,中间一米用泥坯砌成,再往上用青砖砌成。房顶四周用两排青瓦覆盖,中间用麦秸覆盖,此类型房屋就是风靡一时,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海青房。

半个多世纪以来,白膏河中学承载着白膏河集附近百姓的文化教育重任,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血脉,一路曲曲折折,起起落落,记录着时代的风风雨雨,见证着时代之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