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尽在御龙小说网!御龙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其他类型 > 倾魂之春染 >第三章 青桑红柳 (一)送你一束沙枣花27(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三章 青桑红柳 (一)送你一束沙枣花27(1 / 2)

(一)送你一束沙枣花

“同志们,前面不远,就是咱们三棵树的场部了!整个塔南,最漂亮最繁华最叫人眼红的场部!比他们野麻湖、红柳滩、苦豆子窝其他几个场的场部,大多了,也是塔南离阿克苏最近的一个场部。别看,咱们场部比不上你们上海,可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那,邮电局、中银行、商店、新华书店、照相馆、缝纫铺、电影院,哈马斯有!当然,咱们的电影院呀,目前还是露天的,可毕竟基本上每个礼拜天都有电影放,哈哈!同志们以后邮寄包裹取包裹,寄钱取钱,买书,照个相啥的,哈马斯蛮方便!”方春晓指指点点着公路两边的建筑,热情骄傲地介绍着。

“同志们,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土房子啊!六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茫茫的大沙包呢!大家看,那边那个最高大气派一长溜的房子,就是咱们三棵树的百货商店!里面呀,吃的喝的用的,要啥有啥!”屈也鲁笑呵呵地补充。

突然,前方传来了欢乐、密集的锣鼓声,“咚咚咚”的奔跑声,“呱唧呱唧”的拍巴掌声,和兴奋的叽叽喳喳声。

这队鱼贯而行的墨绿解放汽车,放慢了速度,行驶在一条宽敞的灰土路上,靠车厢坐的青年们忍不住纷纷扒开篷布,好奇地张望着路两边。

可是,一扒开篷布的瞬间,一一股股呛人的白色浮土就直往人鼻孔里钻,呛得好些人不住地“空空空”咳嗽着,于是,赶忙用手当扇子搧着窜到鼻子眼睛前的沙土。

只见,这条可并行两辆汽车、不见头尾的南北向公路上两边,站满看热闹的男男女女,十几个二三十岁的青年男女挥舞着迎风招展的红旗,一些小孩子绕着红旗欢蹦乱跳,大呼小叫着。

“来了,来了!”

“他们来了!”公路上有人惊喜地跳着脚。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欢迎同志们!”

“欢迎上海支边青年们!”

顿时,公路上响起热情的天南地北口音的普通话。

车队,停下了。

屈也鲁、方春晓指挥青年们下了车,分男女两路纵队,徒步进场部。

屈也鲁、方春晓在前面带路。

白武德走在男队的最前面,王眉娥走在女队的最前面。

青年们一扫路上的疲惫,一个个抬头挺胸,脸上带着笑容,边鼓掌,边器宇轩昂地,穿过夹道欢迎的人群。

他们走出二百多米,来到一个十字路口,跟着两个领队,拐向一条东西向的公路。

“同志们,看见没?咱们去二百多米前方飘着几条大红幅的地方,那是咱们场部中学的操场!场长、政委在那里等着你们呢!”屈也鲁回头笑道。

那条欢迎他们的公路已在身后,欢迎人群四散,只有一些小孩子跟着他们。

“最繁华?最眼红?姆妈也,格就是阿拉场部呀!阿拉刚刚走过去额,就是三棵树额场部?!”一个小个子男青年眨着一双斗鸡眼,惊呼。

刚才,王眉娥,从欢迎的人头缝隙瞥见,路左边,有一个挂着兽医所木牌的土屋;路右边,有一家邮电局,门前站着的两个墨绿邮筒,连颜色都快瞧不出了;邮电局边上,一间门楣上喷着中国人民银行分行的红漆字,也是土灰色平房。

银行的马路对面,是一个两间屋大、门半掩的新华书店。

过了新华书店,不出十米,有一条与主路垂直的大路,两条路相交的十字路口,也有几间土平房。过了十字路口,与新华书店遥遥相望的,是一家门面不大的照相馆和一家小小的缝纫铺。

照相馆边上,立着一座五六间房大的百货商店,还是灰突突的泥巴房,不过比别的建筑略高大、气派点而已。百货商店的门楣上,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几个紫红色大字。

当时,她听见身后的陈来娣尖叫一声,“姆妈吔,格就是最高大气派额百货商店呀?!”幸亏,欢迎他们的人群嘈杂,估计除了她没几个人听见。

百货商店的斜对面,是一些住家;再远,就是一家挂着木牌的露天电影院;再过去,就是场部礼堂、三医院和场部中学了,分处在场部东西两个角上,那些稍远处就几乎看不出是房子的低矮泥房,都是听两个领队介绍的。

反正,整个场部,统统是泥巴房!一间间低矮简陋的泥屋,没有一间上海那样高大气派的楼房。

连砖平房,也没看到一间。

如果,不是这些几乎一模一样的土灰色泥屋门楣刷的红漆字、紫红漆字,或门边挂的木牌上的字,根本看不出来,它们分别是邮局、银行、新华书店、照相馆、百货商店、照相馆、电影院、缝纫铺、学校、医院。

尽管,早在阿克苏农一师师部招待所歇息的那夜,屈也鲁方春晓两个领队,就给青年们打过预防针,说三棵树和一路上看到的小镇子差不多,他们心里也有准备。

可是,一旦眼睁睁、活生生地看着这些低矮的土黄色房子,青年们的眼里,还是有些吃惊、迷茫。

屈也鲁方春晓,在车队从阿克苏出来,开往塔里木南岸的路上时,就给青年们简单介绍过三棵树的来龙去脉。

三棵树,在1964年的中国地图还找不到这个地名,它,太渺小了。

1958年,王震的三五九旅属下一支小勘探队,骑着骆驼,扛着标杆,在维族向导的带领下,穿过莽莽的原始胡杨林,层层沙浪,乘着用胡杨木壳挖出的小船,宛如一粒花椒壳,颠簸在滚滚的塔里木河,到了南岸,进入一片杂生着红柳、梧桐、铃铛刺、野麻的荒原。

到了南岸,没走多远,三把金红色巨伞在一片老胡杨林里,分外惹眼。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