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尽在御龙小说网!御龙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灵异悬疑 > 长城边 >第三十三章33(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三十三章33(1 / 2)

“九宫八卦黄河灯,火树银花通夜明,织女轻弹流水曲,雅章歌舞乐升平。”

锣鼓喧天时的喜庆欢乐,鞭炮齐鸣时的喜庆热闹。终不及,上元佳节时的火树银花合。

许红枣九岁以前的石洞村,最喜庆热闹的时候都在冬三月里,又以正月十五时候的热闹为最佳。

正月十五上元夜,以九曲黄河灯与烟花的五光十色,加之戏曲、秧歌,高烧等民俗活动,以达到热闹的最顶峰。

在喜庆的热闹中,也有着对唢呐艺术的广泛应用。

九曲黄河灯又称黄河九曲灯、九曲黄河灯阵、九曲黄河灯会、转九曲等,因灯阵曲折绵延如黄河之龙曲。

九曲黄河灯因为占地广、费料多、又耽误工,旧时候也不会年年扎放,一般都是每20年扎放一次。

那时候的整个长夏市里,也只有石洞村会每年布展一次。

据民间的说法,过会时在黄河九曲阵里转一圈能够保这一年顺风顺水,有些在外奔波的人也会专门回去转会,因而每年庙会的时候,都是人潮人海,人来人往的,具有着十分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记载:“十一日至十六日,乡村人缚秫秸作棚,周悬杂灯,地广二亩,门径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误不得径,即久迷不出,曰黄河九曲灯。”

清代的地方志《米脂县志》有:“十五日元宵、灯市遍张灯火花炮……四、五、六三日,阖邑僧众于十字街作斋蘸,关城外,以高粱秆圈作灯市,娓曲回环,游者如云,俗名转九曲的记载。”

《延庆县志》中有:“上元张灯三夜,或作九曲黄河灯,共灯三百六十盏。”

《宣化府志.延庆州》也有“上元张灯,设放花炬,村庄城市多立竹木,制黄河九曲灯,男女竞赛夜游,名为走百病。”

由以上的文献也可以了解当时灯阵造设及其活动的概貌。

河九曲一词最早见于《河图》对黄河的记述“黄河出昆仑山……河水九曲,长九千里,入于渤海。”

卢纶的《边思》一诗中也有“黄河九曲流,缭绕古边州”等古诗名句。

九曲黄河灯的设置必须按照图谱进行。

首先在两亩平坦的空地上按两米多等距画出纵横19共361个白点,在白点竖高约1米的树干作灯杆,插木质灯托。

灯阵座北朝南,南面正中白点作出入口,不设灯,合灯阵360盏灯之数。

然后扎秫秸横绑在灯杆上挡成九个回环,留一条通道为疏导九宫方阵,从入到出不相重复。

灯的制作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有时候用米脂、洋芋、白萝卜用豆面作灯碗。

也有时候用荠面蒸制,现在已改用为小瓷碗。

有的地区灯场造设时用木杆,并特制各式彩色电灯置于灯托。

灯阵的活动与民间舞蹈紧密结合,造设纷华、回环曲折的灯阵给表演提供了别致的场地,精彩的表演又吸引更多的观众。

在灯节三五天里,每当入夜时,鞭炮、锣鼓、喧闹声由远而近,人们簇拥着各种表演队伍涌向灯场,随队鱼贯而入。

秧歌队率先进入,在持伞指挥的“伞头”带领下,每进一个环先唱一段专门词曲的喜歌,然后在快乐气氛中表演。

也有高跷队带头的时候,手持花灯舞动前进,其他表演队和群众一起蜂拥于后。

九曲回环的造设把两亩见方的灯场伸延为三、四里长的九个表演区,扩大延展了表演空间与时间,疏导了拥挤的人流,约束人们沿路线前进、观赏,保证了盛大活动的进行。

过去,贫困的山村既难得有娱乐的机会,又无宽阔的场地,一年一度灯节中的灯阵活动就成为不可少的群众性娱乐。

各种的民间表演在不同区域内直接和观众呼应,使出全身解数争能竞技,夺取灯会的魁首。

欢腾的场面激发起观众的兴致,流连观赏,使人们得到极大的享受。

灯阵能在山村保存下来,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九曲黄河灯”,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据乡老传闻:清初杨鲸、杨霞兄弟两人,是文武二进士。

杨霞曾任过知县,杨鲸曾官居守备,他们在辞官荣归时,从北方带来的仆从中,有人会扎九曲黄河灯,元宵节扎放过一次,从此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为了的独特艺术。

黄河灯阵形外廓为正方形,内里分三行,每行三个小正方形,共九个,故称“九宫八卦阵”。

阵形每边埋十九根边柱,成为高出地面1.6米的木桩。柱与柱之间是1.5米的巷道。

沿走向顺序用怵秸扎成篱笆墙,这样既坚固又避免观众横串巷道,边柱的每一顶端安放一个油碗,内盛豆油或其他植物油,用棉絮搓成灯芯子,到放灯时点燃照亮。

灯阵周围均用苇席扎缚成1.6米高的围墙。

灯阵前面设两门,右边为正门入口,左边为反门出口,进出口处,扎一宽13米,高7~8米的大型牌坊松门,悬灯结彩,松门两边、张贴喜庆对联,如“百灯千盏万民同乐,九宫八卦大地回春”。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