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尽在御龙小说网!御龙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灵异悬疑 > 长城边 >第三十二章32(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三十二章32(1 / 2)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在时间岁岁年年的周而复始里,总是会出现一两场突如其来的曲终人散。

那时候的许红枣,正沉浸在幸福美满的日子里,也渐渐开始初尝人间疾苦,离别愁绪。

那一年的寒冬腊月里,也是许红枣有生之年里,第一次感觉到冬日里的寒风竟然是如此的凛冽刺骨。

许红枣的爸爸,带着时年九岁的许红枣骑着辆摩托车,一路从小粮仓村乘风而上,去石洞村看望病入膏肓的许姥爷许达山。

途径到石洞村影壁的时候,许红枣瞧见影壁上面雕刻着的“大清洋苹果第一村”,第一次自我意识的感觉到,影壁上的这几个字我都识得了,旁边那个是乾隆爷的落款。

许红枣发育的慢,吃饭慢,脑子反应的也慢,胆怯,惊恐,偏生干活还算是把好手。

到了上学年纪时的许红枣,在识字与算数上,也是让许妈妈煞费苦心。

事实证明,比起来数字,许红枣对文字更敏感些。

在平信窑的东窑洞里,许红枣第一次感觉到了物是而人非。

曾经日夜里生活过的地方,此时此刻竟然有了诸多的陌生。

曾经体格健康的许姥爷卧炕不起,一身的病气,全靠着氧气袋子和吊瓶支撑着。

平信窑里的人,也较同年里多出来好几位亲戚。

九岁的许红枣,比八岁时的许红枣更沉默寡言了些,也还是怕生些。

许红枣也不知道要给生病的人带些什么,就带上了自己最喜欢吃的大白兔奶糖。

许红枣不爱说话,许爸爸就帮着说大白兔奶糖是许红枣特意给许姥爷带着的。

许姥姥扶着许姥爷从炕上坐了起来,靠在垫了枕头雕刻着壁画的墙上。

许姥姥又给许姥爷拔了氧气管,搀扶着许姥爷下地,去了茅厕。

等许姥爷方便回来,半靠在雕刻着壁画的炕头上,许姥姥随即便喊了许红枣过来,让许红枣剥一块糖奶糖给许姥爷尝尝。

许姥姥问许姥爷,还认不认识面前的小姑娘,许姥爷像是用尽了吃奶的力气,点了点头说:“小红枣,顽皮猴。”

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或许是许红枣体内气血严重的虚弱,让许红枣整个人看起来都非常地疲倦,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

许红枣记忆里的姥爷,与此时此景的姥爷,也总是判若两人的存在。

许红枣像是个提线木偶一样,在大人的指挥下,与许姥姥和许爸爸、许妈妈一起吃了晚饭,才又在平信窑里住了下来。

在许家大院住着的第九个冬天里,许红枣第一次感觉到了冬日的漫长与无所事事的烦躁感。

从前这时候的石洞村,可是热闹的很,扭秧歌的,踩高烧的,唱戏的,好像一下子就都消失了一样。

许红枣每次在南边的小广场上,瞧见扭秧歌的,和踩高烧的,都非常的欢喜。

扭秧歌,是民间里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

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

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

“闹秧歌”的习俗由来已久,原为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

秧歌,源于农事活动。在普普通通的日常劳动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把劳动期间的吟唱、奔跳、行走等动作结合起来,又巧妙地揉合了民间一些习俗、祭祀等活动,形成了最初的秧歌。

还有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

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

冬月里以及逢年过节的时候,石洞村都组织秧歌队,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

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

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

大场为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也俗称秧歌”。

在石洞村,闹秧歌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成为闹新春以及乡民们休息娱乐的重要活动。

春节期间的秧歌气势宏大,成大规模,前面有彩车,主要宣传上一年的大大丰收,把腰鼓、唢呐、各类鼓等都列入秧歌,排练成整整齐齐的方阵。

也根据当年的情况装扮一些吉祥物、幸运物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踢鼓秧歌“的主要特点是表演具有戏曲中的行当分工,在动作上具有浓厚的武术色彩。

男角的动作粗犷有力,女角的动作优美利落。

表演的形式分为小场子、大场子、过街场子三种。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