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尽在御龙小说网!御龙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魂穿:数说三国 >第19章 日理万机不如闲20(2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19章 日理万机不如闲20(2 / 2)

汉灵帝就懒得廷议,直接授权给尚书台来出处理意见,甚至是三公九卿和各郡已经给出处理意见的备查奏议,尚书台都可以有不同意见,最终也必须按照尚书台的意见来处理。

尚书台是汉光武帝设立的机构,办公地点在宫禁之内。

尚书虽然只是六百石俸,但位轻权重。

这种权利当然是皇帝给的。

皇帝不给,那尚书台只是收发文件的机构。

如果皇帝都给,那尚书台代表的就是皇权。

尚书台有四位尚书,分别负责公卿奏议、郡级奏议、县级奏议和外域奏议。(《后汉书·百官三》:成帝初署尚书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凡吏上书事,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事。)

尚书台的负责人是尚书令,千石俸。

黄巾之乱爆发后,汉灵帝以何进为大将军守卫洛阳,皇甫嵩、卢植、朱儁兵分三路剿灭黄巾,此时曾三任尚书令的刘陶因避嫌只能辞任尚书令,十常侍顺势掌控了尚书台。

尚书台五年多没有再认命尚书令,甚至直接认命宦官为尚书台的尚书,自此所有外官未经皇帝征召都不得进入禁宫。

历史上,下一任尚书令是在董卓掌权后,由被征召为太仆的王允担任,他很快又晋升三公,还兼着尚书令。

现在,尚书台还全部是宦官。

他们负责处理那些需要皇帝审阅的奏议,甚至还会审查公卿郡县备案的处理结果,地方官员的认命也需要经过尚书台的同意才能公布,十常侍一时权倾朝野。

我将十常侍安排去忙鬻爵计划后,尚书台的运作并没有受到影响,经过五年多的运作,这些尚书台的宦官已经熟悉了工作流程,除非很重要的事情才会去请示十常侍。

以前汉灵帝直接不理政事,又极度信任宦官,连廷议都没有开过几次,完全沉溺在自己的欢乐世界中。

我花了一上午看了五个奏议后,心里其实挺能理解汉灵帝以前的选择,毕竟这些奏议里的大部分问题实在是太棘手,再不然就是一些建议皇帝去做的事情,立意都很高。

汉灵帝卖官鬻爵正开心,玩得更是开心,而公卿太守们肯定是建议他不要再卖官鬻爵,不要再淫乱无度,说白了就是让皇帝要清心寡欲,做个儒学经义下的圣人。

显然汉灵帝并不是圣人,连个明君都算不上。

我当然也做不了圣人,更没有嬴政、刘邦那种变态的日理万机的能力,我也不想做圣人。

我最多简单看下奏议,尽下皇帝的义务,做个明君就好。

当然我也不敢轻易给处理意见,毕竟不是在这个时代长期生活过的人,很多意见都可能会不合时宜,往往会适得其反。

我必须尽可能的让自己融入这个时代,而不是标新立异。

鬻爵计划是建立在卖官鬻爵之上,土地契约也是参考两晋时期开展的土断之法,再结合身份证制度演变而来,皇甫嵩、刘虞他们也检验了很多次,整体上没问题我才敢在皇宫之外开始尝试,如果河南尹的尝试失败,就会停止这个计划。

刑法修编更像是儒学的一次整编,民法修编也一样,创造性的东西并不多,尽可能在儒学框架内做法学的事情。

唯一比较创新的可能就是四方军区的建设。

这个也是因为我身处在这乱世之中,极度的缺乏安全感,一心想将洛阳城打造成铜墙铁壁。

我还想沿着虎牢关、大谷关、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修一圈简易版的长城,直接将洛阳城围起来,安静的当个圈养皇帝。

当然这个长达上千里的城墙,肯定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也是天文数字,必须徐徐图之。

虽然现在靠这些尚书台的宦官给意见,但我都会看一下。

只要不是处理得太离谱我都不会过问,至于更换尚书台的尚书,或者认命新的尚书令,这些都必须等到十常侍出京后才能逐步开展,避免激化矛盾。

我现在的方案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合理让渡权利。

目标是明年八月的殿试,看看能不能捞到几条大鱼。

现在虽然知道荀彧、荀攸、贾诩,甚至是关羽、赵云这些历史牛人的下落,但是我并不打算马上就找到他们,甚至让他们直接担任过高的官职,毕竟伤仲永的情况随时都可会发生,我可不想成为历史的罪人,折损了英才,还是成功过的英才。

尽可能的给他们创造条件,随其自然的发展就好。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