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尽在御龙小说网!御龙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通俗趣说前汉演义 >第七十三回 信方士连番被惑 行封禅妄想求仙72(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七十三回 信方士连番被惑 行封禅妄想求仙72(1 / 2)

话说齐国的公孙卿听说汉武帝新近得了宝鼎,觉得这是个往上爬的好机会,于是东拼西凑地编了一本书,叫做《札书》,揣在怀里就跑到了京城。这家伙可真会钻营,愣是找到了门路把这本书献给了皇上。书中写的东西那叫一个离奇,说什么黄帝当年得宝鼎的时候恰逢辛巳年冬至日的早晨,而今年咱们大汉得到宝鼎的日子也刚好对上了己酉年冬至日的早晨,这就说明古今相连,真是吉祥得很呐。

武帝读完这本《札书》,感觉挺合心意,就把公孙卿召来问话,问他这本书到底是谁写的。公孙卿随便掰了个理由,说这书是申公传授给他的,并且强调申公已经去世了,只留下这一本书。武帝竟然信以为真,又接着问他申公还有没有说过其他什么预言。公孙卿继续胡诌道:“申公曾经说过,咱们大汉开国和黄帝时代有着同样的运势,大概在高皇帝之后的子孙中,会出现宝鼎,一旦宝鼎现世,就意味着与神相通,应该仿效黄帝举行封禅大典。如今宝鼎正好应验了这个吉祥之兆,可见申公说的话确实不是空穴来风。”

武帝又问黄帝是如何进行封禅的,公孙卿就开始口若悬河,讲了一堆关于泰岱山为五岳之首、云亭为禅地的老套故事,还扯到现在的甘泉宫说是黄帝时代的明庭,黄帝就是在那儿接见神仙,然后跑到首山采铜,在荆山铸鼎。据说鼎铸成后,有龙垂下胡须迎接黄帝上天,黄帝带着后宫嫔妃和七十几位大臣乘龙升天去了。有些小官员想抓住龙须跟上去,结果龙须断了,全掉下来摔在地上,连黄帝的弓衣都被震动掉了。这些小官没抓着龙须,只能抱着弓哭喊,因此这个地方被命名为鼎湖,那把弓被称为乌号。这全是公孙卿牵强附会的一通胡扯。

虽然武帝之前听过不少方士类似的说法,但公孙卿这一番讲述却让他听得津津有味,不由得感慨:“我要是能像黄帝那样成仙飞升,就是抛妻弃子也在所不惜啊!”于是,武帝任命公孙卿为郎官,派他去太室山那里候神。太室山其实就是嵩山的一座峰。过了一阵子,公孙卿又进京报告,说缑氏城上有仙人的足迹,请武帝亲自前往巡游。上回提到武帝驾临缑氏城,就是因为公孙卿这句话。不过武帝也有点担心自己被忽悠,曾试探性地问公孙卿:“你该不会也是学那个文成五利吧?”公孙卿回答说:“求仙问道,神仙是不会主动来找人的,要给予足够的时间,用诚意去感应,才能有机会迎接神仙降临。”

各位看官,你们瞧明白了吗?公孙卿这完全是找借口拖延时间,不负责任,比之前的文成五利还要狡猾呢!所以最后文成五利落了个身首异处的结局,而公孙卿却拿着俸禄逍遥了好几年。至于这个文成五利究竟是何许人也?我之前忙得没工夫介绍他,现在趁机补上一笔。这招儿就像是在倒退着扔戟,先引出后面的情节再回头说前面的人物。

自从汉武帝恭迎长陵神君图像后,就有一位方士李少君瞅准了武帝痴迷于鬼神之事的机会,来到都城献艺。这李少君不娶妻、不生子,还不肯透露自己的籍贯和年龄,就靠着一身江湖术数游走四方,说话常常挺灵验的。等他到了长安,有人替他在宫中造势宣传,于是武帝便召见了他,并亲自出题考验。武帝拿出一个古代铜器,让他猜是哪朝哪代制造的。李少君连摸都没摸一下,直接回答说:“这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产品,齐桓公十年时曾摆放在柏寝台中。”武帝一听觉得惊奇,因为铜器底部确实有文字标识,与李少君所说相符,这就让武帝视他为奇人异士。加上李少君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更是令武帝敬重,赐他同坐。李少君趁机进言:“祭祀灶王爷就能招来宝物,有了宝物后,丹砂可以炼成黄金,还能延年益寿;而且,如果运气好,还能见到蓬莱仙岛上的仙人呢!想当年黄帝封禅时遇见神仙,最后竟得以长生不老,乘龙升天。我本人活了几百年,也是因为在海上巧遇仙人安期生,他给我吃了个枣儿,大得跟瓜似的,才得以延长寿命。”

武帝听得像听童话故事一般入迷,于是开始亲祀灶神,派遣方士去大海寻找蓬莱仙人,还让李少君炼制丹砂变黄金。结果炼金没炼成多久,李少君却去世了,估计那神奇的大枣药效也失效了吧。武帝还怀疑他是尸解成仙,惋惜不已。

这时,又有个齐地的方士少翁登场了,他的论调和李少君如出一辙,刚好填补了李少君离世后的空缺,继续在武帝面前讲述关于鬼神的故事。正巧赶上武帝宠妃王夫人病逝,她临终前将儿子闳托付给武帝。虽然闳不能成为太子(因为武帝已立卫皇后所生的据为太子),但也答应封他为齐王。王夫人死后,武帝对她念念不忘,少翁便自称能招来鬼魂与活人相见。听说此事,武帝非常高兴,便让少翁施法。少翁在一间洁净的屋子里张起帷帐,准备了王夫人生前的衣服,打算招魂。夜里点起烛火,武帝独自坐在帷帐外等候。只见少翁在里面又是喷水又是念咒,捣鼓了几个小时,果然引来了一个美丽的女子身影。武帝瞪大眼睛一看,这女子身形样貌的确与王夫人十分相似,不禁激动起来想要进去交谈。可少翁从帷帐内出来阻止,转瞬之间美女的身影消失不见了。这段描述逐句细写,让人一眼看穿其中真假。尽管如此,武帝还是颇为感动,作词一首,编入乐府之中,词曰:“是耶非耶?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但毕竟不是实打实地见到王夫人的鬼魂,武帝还是拜他为文成将军,以贵宾之礼待他,并命他继续求仙问道。真要找仙人,也不至于封他个将军名号啊!

少翁又请求在甘泉宫增建高台楼观,绘制并塑造了许多稀奇古怪的偶像,有的称为天神,有的称为地祇,还有所谓的“泰一神”。这个“泰一”源自古籍记载,大致解释为至高无上的天神,在燕齐两地的方士中,泰一是最受尊崇的天神,地位甚至在五帝之上,所以主张应当首先供奉泰一。武帝对少翁深信不疑,一切都按照他说的去做。然而,神仙终究遥远难寻,始终未能降临人间。武帝逐渐起了疑心。有一天,武帝到甘泉宫询问少翁情况,突然有一人牵着一头牛过来,少翁便指着牛对武帝说:“这头牛的肚子里藏着一本奇特的书。”武帝立刻命令左右把牛牵住并宰杀,剖开牛腹一看,果真发现了一幅帛书,上面的文字神秘莫测。武帝反复观看,终于察觉到端倪,随即下令审问牵牛的人。一番严刑逼供之下,那人如实交代,原来这一切都是少翁预先安排好的:他料定武帝会来,就让手下把帛书混杂在草料中让牛吞下,意图借此显示自己的神通广大。谁知武帝识破了书中文字的手笔,再结合证人口供,确定了少翁是在欺诈皇上。哎呀,少翁何必搞这种小动作呢?这可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一年后,汉武帝在鼎湖宫抱病不起,多日未见好转,于是遍寻全国的巫医良方。这时候有个叫游水发根的方士跑来说,上郡有位巫师能通神语,预知吉凶。武帝立刻派人把这位巫师请来问诊,那巫师一开口就是神秘兮兮:“皇上何必过于忧虑呢?不久您就会康复,并且还能亲自去甘泉宫与神灵相见。”这巫师随后被安排住进了甘泉宫,令人惊奇的是,武帝的病情居然真的渐渐好转了。他便亲赴甘泉宫谢神,并在北宫增设寿宫,特设神座,尊称神君。这位神君自然不会说话,全靠上郡巫师传达“旨意”,还整理成了一本《画法》之类的书。这个上郡巫师也是个李少翁那一类的角色,借着传达神谕的机会,时不时地透露出少翁死得冤枉。

乐成侯丁义为了迎合皇上的心意,又推荐了一个方士栾大,说他和少翁是同门师兄弟。武帝一听就派人召见栾大。原来栾大曾是胶东王刘寄府中的人,而刘寄是景帝的儿子,而丁义恰好与刘寄有些亲戚关系,所以才特别推荐栾大。当栾大应召来到京城时,武帝看到他身材高挑、仪表不凡,言谈举止温文尔雅,对他颇有好感。武帝询问他的学术造诣时,栾大大肆吹嘘:“我曾在海上往来,有幸拜安期生、羡门这些仙人为师,学到了炼金术、治河堵决、获取长生药以及招引神仙的方术。但因为李少翁的事让很多方士都不敢轻易谈论自己的本事。皇上若真心求仙,必须先让我显贵受宠,视我为皇亲国戚般礼遇,这样我才能让我的师父们愿意跟天上的神仙沟通。”

武帝听罢,虽半信半疑,还是打消了他的顾虑,说:“李少翁其实是吃了马肝不幸去世,你不要听信谣言!如果你真有这般神通,尽管直言相告,朕绝不会吝啬赏赐!”栾大趁机要求:“我那些仙人师父从不求人,若陛下想要他们帮助,须得先对我以宾客之礼厚待,使我地位显赫,他们才会愿意通过我传递消息给神明。”武帝见状,虽然怀疑栾大的真实能力,但因国库空虚急需黄金,黄河也尚未治理好,听说栾大有这样的本领,也不再犹豫,决定用官爵封赏笼络。一次封官不够,那就连封数个——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等头衔一股脑儿都给了栾大。可即便如此,栾大脸上并未表现出多少欢喜。武帝察觉到他还未满足,索性按照他的心意,封其为乐通侯,食邑两千户,还赐给他豪宅、仆从、车马帷帐等各种奢侈品,一应俱全。接着,武帝甚至将卫皇后所生的长公主嫁给了栾大。一个原本出身低微的家伙,转眼间成了权势熏天的驸马爷,出门前呼后拥,回家有人伺候,还有金枝玉叶般的公主陪在身边,何等逍遥快活!武帝仿佛还没找到成仙之路,倒是先把栾大捧成了人间的“活神仙”。

武帝常常宴请栾大,有时还亲自跑到栾大家中喝酒聊天,赏赐的黄金多达十万斤,其他各种宝贝更是数不胜数。如果栾大自己都能炼金,哪还需要这么多赏赐呢?自窦太主以下的各路诸侯、朝臣,纷纷攀附逢迎,争相送礼巴结。武帝更是下令刻制一枚玉印,上面镌刻着“天道将军”四个字,并派大臣在夜晚身着羽衣,站在白茅草上,正式授印给栾大。栾大也照此仪式装扮,鞠躬接受玉印,这一番客客气气的礼仪,明显是要彰显他超然于一般臣子的地位。短短几个月内,栾大不仅加官进爵,娶了公主,身上挂着六颗大印,成为举国闻名的富贵之人。

话说武帝耐心等了半年,眼看栾大并未能如期迎回神仙,便找他追问进展。栾大支支吾吾拖延一阵后,实在无法再拖,只好整理行装,向武帝辞行,告别娇妻,动身前往海上寻访仙师。然而,精明的武帝暗中派了一名内侍乔装成平民跟随观察。只见栾大来到泰山,仅是在地上铺上席子祷告一番,并未见有任何仙人出现与他交谈;祷告完毕后,并无其他神奇举动,反而在海边闲逛数日,然后径直返回长安。估计是舍不得家中的“女仙”吧。随行的内侍看到这番情景,既觉得好笑又感到愤慨,一回到都城,还未等栾大觐见汇报,就先一步将实情告诉了武帝。武帝一听自然怒不可遏,待到栾大来报时,面色严厉地质问他。栾大还想编造谎言蒙混过关,不料武帝召出那名内侍当面对质,证据确凿之下,栾大无法抵赖,最终被拘捕下狱,按诬罔罪判以腰斩,在闹市执行死刑。可怜的卫长公主就这样失去了丈夫。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