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小说尽在御龙小说网!御龙小说网手机版

长篇绘人生之岁月变迁

类别:灵异悬疑|字数:5W|作者:心契相依

手机阅读本书

来阅文旗下网站阅读我的更多作品吧!

免费阅读

七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烤的没有了踪影,道路两旁,成熟的⾕物热得弯下腰,低着头。蚱蜢多得像草叶,知了也像在为烈日助威,像咬到尾巴似的叫个不停。云雀在天空中飞穿着寻找遮身之处,稻田披着长发,葳蕤盎然。大豆在微风中遥响铜铃,岸边的芦苇丛中,发出微弱⽽嘈杂的鸣声。芋头藤条缠绕着,透着晶莹的肉质,像似刚摘下到黄瓜脆嫩,只要舌头触摸到就有淡淡的清香。路边的花草已有枯了叶子的没精打采,看着那些正在盛开鲜艳夺目到百花奇草,才会让你精神振奋。

卖货郎与他们几十年风雨同舟,无论春夏秋冬都在十里八乡的村里路上形影不离,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货郎手摇一把“拨浪锣”

边走边唱:

哎.....打起鼓来,敲起锣来哎,

推着小车来送货,

车上的东西实在是好阿!

有文化学习的笔记本,

钢笔,铅笔,文具盒,

姑娘喜欢的小花布,小伙扎的线围脖。

穿着个球鞋跑地快,打球赛跑不怕磨。

秋衣秋裤后头垛,又可身来,又暖和。

小孩用的吃奶的嘴呀,

挠痒痒的老头乐,

老大娘见了我呀,也能满意呀!

我给她带来汉白玉的烟袋嘴呀,

乌木的杆呀,

还有那睁碧瓦亮的烟袋活来阿呀,,,,

一串串锣鼓声,伴着歌声,叫卖声,在村子里回荡,吸引来了老头,老太太,小媳妇和天真活泼的孩子们。

村小学校附近有棵大槐树,那是卖货郎的落脚点。卖货郎每次就在这树下与大家会面。瞬间大伙就把卖货郎团团围住,你一言我一语好一派热闹景象。人们都投去关切的目光,更多的是喜欢他爽朗的性格,渴望着他给村里带来活力,只要是在家的闲杂人,都想跑来凑个热闹。

老哥赶过来凑到货郎身边货郎兄弟,“好几天没见到你了”,“老哥我在临村转了几天,才得空过来”。大娘手里拿把扇子笑嘻嘻的冲着卖货郎“今天都带来啥货物让我们瞧瞧”,“大娘啥都有吆,你要啥就有啥”。“卖货郎你是大菩萨,也是及时雨呀”。卖货郎笑对大娘“看把我说的,那就掏钱吧”。大娘呵呵道“没钱咋办呀”?卖货郎爽快的回大娘,“没钱没关系,那就赊着”。

虎子娘赶过来接话“我们可以拿东西抵”,“虎子娘说的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那你收不收废铁”?“收呀,什么废铜烂铁,麻袋绳子,胶鞋底子,都收”。这下气氛顿时沸腾起来,“那可太好了,我们家家都有呢”。“那你们都积攒着,等我啥时候赶车过来拉”。“好嘞”,“凑凑就是一小车”。

大婶子想起来“娃儿哪天说想吃鸡肉了,有没有花椒大料呀”?“大婶子带了点卖没了,下次记得给你带来”。“好,俺等着,小园子的藿香也长起来了,把那个不爱下蛋的老母鸡杀了给娃儿们炖炖吃,都正是在长个呢不是”。

“虎子她娘酒烧好没”?

“货郎大哥,快了”。“等我带来家把式装点回去,放到土豆窖里”。“我让虎子她爷爷给你留存点最好的”,“太好了,那就让你多费心了”,“小事一桩”。

“货郎大哥下回给我们带点纳鞋底子的线绳过来”,“好嘞,记住了”。“纳鞋底子的线绳多预备点,以后需要会更多”。“好嘞,我知道了,我会注意多进点”。

大槐树下围过来的人越来越多,槐树下有一圈台阶,还有自带小马架的,也有站着的。有两个长条凳子一直放在那里,基本都是留给年纪大坐的。像卖货郎和翟老头这样的客人来了,大家都是让给他们首先坐在长凳子上。卖货郎每次就坐在长条凳子上正对着大家。大家像小学生听课一样,每次都渴望着想听听卖货郎说说新鲜事。这次卖货郎变的很严肃,没有了新奇见怪的笑话,打趣的逗嗑,看他低沉欲言又止的样,大家都愣怔了。

卖货郎欲言又止时跑过来一个小家伙,“大爷大爷给,钱”,“孩子你要买啥”?“这孩子就爱吃糖块”,“可不我都忘了,孩子你挑吧,各式各样颜色的你都拿一个”。

这时大家才发现,在卖货郎身后又出现了一个老头,他比卖货郎还大几岁。红光满面,一对浓眉大眼,一副和善的面相。手握一个冰糖葫芦架子,他也是常来常往的专卖冰糖葫芦的,大家非常喜欢的朋友,临村的老翟头。老翟头一边给孩子递糖葫芦,一边伸着脖子往卖货郎这里听。“翟大哥你也来了过来坐,今天真巧咱俩在这能碰上”,“货郎老弟你继续说,我听着呢”。

这时人群中有人嘀咕:“翟大哥人可好了”,“是呀,他看到孩子眼巴巴馋的时候,没有钱翟大哥就给孩子一串”。“对于给他帮助过的,他都不念念不忘。过年他还用给孩子们压岁钱还回人情”,“自己确省吃俭用的”。“他人这么好,为啥不找个媳妇”?那谁知道呀,咱们也不了解他太多”。“翟大哥你大热的天还穿着棉裤不热吗”?“我习惯了”。“本来这一夏天也热不几天,热不到那去”。

卖货郎心情稍微好了些说,这世道真的不太平了,小日本占据了我国越来越多的地方,进入平原地区后我们就没有消停日子过了,现在各地都处在备战状态,你们也都小心点。

话音刚落一个娃给卖货郎端来一碗说,“大爷你渴了吧,喝点水吧”,“谢谢你孩子”。后面紧接着又来了个端水的孩子翟大爷给你,老翟头感动的忙对孩子说乖孩子太懂事了。

以前我走到哪就像到了自己的家,来了小鬼子就要打破我们和谐的气氛,“那你以后还能来卖货吗”。“就是你不来卖货我们吃啥,生活用的物品上哪去买”。“”我还会来,就是不知道我这么乱串会遇到什么麻烦”。那你和翟大哥都一定要小心点,也带着防身的东西”。

“这些天我走到的地方都有村领导带着政府的人在观察策划”。“听说小鬼子可坏了,烧杀抢夺无恶不作,那可怎么是好”。“哪有啥办法,就看政府的决策带着乡亲们怎么抵抗了”。

“你走南闯北的消息灵通,有啥情况可要随时告诉我们”。

“虎子他爹在区里消息更准”,“虎子爹他整天忙的不着家,回来啥也不说”。

“你们都想办法把粮食藏起来,别让鬼子抢去了,那我们就成了拆自己的台,帮他们忙了,鬼子刚来肯定缺粮少米的。有情况别出门,政府组织都能有人招呼着,见机行事吧”。

“是呀,咱们每家不是都有地窖吗,把东西都放到哪里去,还安全点”。虎子娘也赶紧说,“咱们的地窖以后都会派上用场的,我们都要重视起来保护好了”。

虎子娘毕竟是区领导的家属,知道的多些。她说“乡亲们也都在议论这小鬼子真的来了,不光是粮食我们人往哪藏呢。外地就是把自家的土豆窖,试探着扩着挖”。

老哥我也听从外地跑回来的人家说地窖可以扩大到地道就是把家与家之间打通了,人家都是偷偷的早贪黑的挖。

卖货郎觉得虎子娘和老哥说的很重要,赶紧回家计算一下,怎么利用起地窖。

这时听到下课铃响了,孩子们一拥而簇遍布操场。“这些孩子们咋都不回家”,孩子们每天学习很紧张,回到家就要帮大人干活”,“也有往家走的”。“还是留下的多”,“也是呀,太穷了还得连累着孩子”,他们都玩不一会。“越穷越来事,这小鬼子又跑来了比穷还可怕,粗菜淡饭的穷日子也不消停了”。

校园操场上,打篮球的,踢格子,跳绳,踢毽子的,还有那是打跑球的,好一派热闹景象。看着孩子们欢快的景象,卖货郎叹了口气,“嗨,可伶见的”,同时也来接孩子的同村人“让她们玩会吧”。“这才应该是属于他们美好的童年时光”。

卖货郎也不忍心的冲着学校院里的吆喝:“玲玲玩会得了走嘞,回家还得写作业,看妹妹呢”,玲玲闻声回她爹“知道了,爹你那还有田字方格本吗,虎子要”,“我带来的都卖没了”,“那你看看我书包里好像还有一个没用的,先给虎子”。卖货郎翻看书包,“还真有玲玲,给你”。“爹你先走我跟虎子在玩一把踢格,一会就撵上你”。

虎子娘正要往家走听到玲玲和她爹的对话,转过身走到卖货郎身边,“货郎大哥给你”,“这本是玲玲送给虎子的,我那能要你的钱,装起来吧”。“那你把这个是我给思兰,思菲姐俩缝的仔口袋,你给玲玲她们姐妹几个拿着”,那你还得在缝,没事快”。

卖货郎回到家第一件事就跟玲玲娘交代,“玲玲她娘我出去卖货,不去邻村学校时就叫玲她三叔去接玲玲放学,你去我不放心了。你在叫老三把咱家的毛驴车拿过来”,“好,我知道了,我吃完饭就去他家”。

卖货郎深沉若有所思的念叨,这世道变了,我这买卖怕是也做不成了,家里也不能存放太多东西,太显眼,该卖的卖,该藏的藏起来吧。

他就开始在地窖边转,又用步量和领居家的距离,玲玲娘跟在他身后,心想玲玲爹这是要干嘛?你不会也是要挖地道吧,也是最近大家不是都在议论这事。

“玲玲爹挖地道是不是现在的当务之急”,“孩子她娘这事很重要,现在应该排在第一位,立即行动才是”。

咱们村都成立了护卫队,妇女们也成立了妇委会,区里领导给大家讲时局讲当前面临的形势,我们妇女分成俩个大队,年轻的那队主要是战场上的医疗救护,训练他们怎样在战场上保护自己,遇到各种情况的应急救护措施,给伤病员包扎演习,还有担架队。其他一队就是我们岁数大的就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首先做好前方食品物资生活需要的供应,我们要筹集粮食,食品,还有医药用品。我们还力争保证前线战士的各季的衣服,特别是棉衣。这一队也有分工,有织布的,有纺棉花的,还有做鞋子的。还有岁数大的男的组成一个车队配合我们。

“你们这样积极的行动有备无患”,“说对呀,鬼子都快打到家门口了,必须有所准备,这叫严阵以待”。“你还学会拽词了,我说王家村他们咋又要麻绳子,又说利用土豆窖呢。我这没组织的人还真是落后了”。

“现在我们每人手里都有针线筐,家里外头都能看到妇女们手里不闲着,纳鞋底子也成了大家最美的赛事。我还学会了唱歌呢,我唱给你听听”?

“我哪有心情听你唱歌呀”。“你这就不对了,用区里领导的话叫什么了,要调整好心态,不畏惧,不害怕,这鬼子打进来了,要想把他们赶走也不是吹口气的事,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我们要保证好自己的身体才能有精力和力气打他们”。“你们护卫队是有组织的,思想教育和觉悟认识挺高,这样真挺好,起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防止了盲目和颓废”。“我们这样有组织的准备,只要大家在拧成一股绳,一条心,小日本就不能横行霸道,就没他们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