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尽在御龙小说网!御龙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御虚英豪传 >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帝治病》9399(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帝治病》9399(1 / 2)

览罢,吕端就将信笺理了理,放在手中良久,见太后不出声,便缓缓舒了口气,稍稍安心道:

“太后,官家久病,不可长久拖延,侍医无能,草野之辈,兴许能有大用,倘若……此人欺侮天子,那就是罪大莫及,臣再治其罪以谢天下,犹为不可,老臣以为,可当一试。”

太后也喝了口茶,担忧道:

“如今人心惶惶,着实拖延不得,宰相即刻去处理吧。几日来,老身身体也同枯木一般,有心无力,全凭宰相辛苦,劳你费心了,吕端!”

太后忽然加重了语气,“大宋朝局,就握在你的手里了,你可要慎之再慎呐!”

说罢,她便握紧了右拳头,“老身想了好几夜,现在决定,两府三殿之务都由你决断,随时调命,任何风吹草动,你可得看清了。三司暂时也由你兼着,东南各道转运使,你可得看好了。台垣也由你来管,随时监察内外突变,必要时,可风闻言事,非常时期,为了我大宋江山社稷,也顾不得祖宗之法了。”

吕端听此一句,心内滚烫如火,长瘦的身子由不得就从凳子上顺下来,继而伏倒在地,后背已经汗流如注,“老臣,老臣惶恐!实不敢受命,岂能不尽股肱之力,忠贞之节!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边感激伏拜,边回想着“两府、三殿、三司、台垣”。

所谓“两府”,乃东府“中书门下”,最高长官,加“平章事”,称“宰相”;西府“枢密院”,掌中央军政,最高长官枢密使称“枢相”。

所谓“三殿”,乃是七十万禁军统帅部,分为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

所谓“三司”,乃是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掌管天下财政大权,三司长官称“计相”。

所谓“台垣”,乃是中央监察机关,品级不大,但是权力极其广布,可监察中央百官,哪怕宰相,都可以弹劾,甚至皇帝,都可以破其龙颜大怒之危,讽谏其谬误。

建国三十七年来,这是从未有过的权力巅峰。

开国元勋,皇亲国戚,历任宰辅们,从来都不敢想象的国之重器,如今尽数落在吕端手里。

后世三百年皇帝,都不能轻易统览一切权力,今日竟在太后的慈宁殿里,被授予了已过花甲之龄,曾被讥笑为“糊涂宰相”的吕端手中。

吕端俯身再拜,口内已然吞吐不知所言,“老臣年迈昏花,实在不能独当重任,臣请寇准入朝辅政,先皇在位时,老臣与他在政事堂隔日押班知印,已经视为宰辅重臣,现在……”

“好了好了,老身也累了,你赶快去找那个乡野医生吧,快,快快……”

见太后好似使出了全身力气,轻轻朝他挥了挥手,泪眼模糊中,吕端也不好再说什么。刚要起来,却发觉两腿已然无力可使,远处侍奉的太监都急忙跑过来。

“老臣告退。”

见着吕端的背影渐渐远去,太后哀叹了一声,继而又喘了几下,心中念道:

“祖宗保佑,臣妾实在没有办法,如今内外骚动,一旦发生异象,臣妾死也不能担负这江山社稷之危难呐,祖宗大德,苍天在上,伏愿我大宋安然度过此劫,愿皇儿早日康复龙体……”

念叨一会,她便又说了句吕端刚才推荐的名字:

“寇准。”

这位曾经让太宗皇帝念念不忘而又咬牙切齿,宠爱有加而又愁眉苦脸,拍案叫绝而又夜半痛骂的人物,此时他的样貌、神态、举止、声音、语气……全都展现在太后的回忆之中。

“寇准……”

她又念叨了一句,思虑半晌,太后便摇了摇头,“三十二岁,枢密副使,三十三岁,参知政事,年轻,太年轻了……”

可她还是派人去打听,寇准此时在什么地方……

本来,请个乡野村医,根本无需宰相亲自出马,然而,宋皇圣体金贵无上,吕端思前想后,还是要亲自走一趟,去看看这是什么样的草泽神医。

吃了点尚食局送来的点心,吕端即刻就出了皇宫,乘着轿舆沿着三百米宽的御道,直奔城南而去。因大宋皇帝陛下驾崩,京城内外,朴素如旧,浑不见往日辉煌灿烂的气象。

来到乾元楼前,吕端打开帘子,冷清清的宫门前后,只有数位前内侍省的小厮在洒扫着。忽想起从前太宗登楼设宴的旧景。

彼时乾元楼上,文武聚集,教坊乐中,纵情谈笑,吟赏京城。

“王者赐酺,推恩与众共乐,所以表生平之盛世,契亿兆之欢心。”

皇帝说罢,那通衢长廊之上,山车旱船,朝往来如织。市肆百货,游戏娱乐,尽可列于御道之上,南北通透,士农工商,让诗人都难表言辞,只能尽情享受。而今御道的中央两侧,都各置篱笆栅栏,禁止通行。

出了乾元门,修内司和八作司的工人正在修缮太庙,工期也快临近了。过了秘书省、尚书省以及那庄严肃穆的开封府、相国寺,轿舆便在汴河与御道的交叉口停下了。

这就是大宋东京最为繁华的汴州桥街,官称天汉桥,俗称州桥。

下了轿子,吕端南北望去,虽比往日朴素了许多,然不愧是帝国大都,满城数十万臣民,就数这里最为繁华热闹,依旧的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几个侍卫随从,紧紧跟在宰相身后,生怕路人碰到了吕端的身子。身着便服的宰相,白髯朗朗,依旧的庄肃威严。但现在他也如同百姓一般,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出,这背手缓步的老翁,便是当今大宋朝,不,是整个天下权力最大最盛的帝国宰相。

嘈杂无比的街巷,商贸往来,即使是汉唐盛世也比不过。天子授予商贸的权利和恩泽,让太宗朝三百万赋税中居然一半是商业税收。

自有生民以来,还没有一个朝代,如此重视过商业贸易,商人地位史无前例地提高了。

六十年后,一代大文豪苏轼将跟着他的父亲和弟弟,来到京城考科举,他们将带着眉山货物来此经营,以便落户东京。而法律规定,在汴京城内只要住上一年,政府便承认户籍。于是大宋皇都,将迎来世界史上第一个百万大城市的辉煌。

而现在,一切都正在进行。

但今天,宰相无心于观赏之事。

“四海楼。”

吕端在二十米外便望见了三个赫然大字,连当朝宰相都不得不摇头赞叹,这酒楼实在是太壮丽了。

“快!快去喊你们掌柜子出来!”

一侍卫习惯了呼前呵后,刚说完,吕端便挥手止住了他,“不得放肆。”

“是。”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