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尽在御龙小说网!御龙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日月燃明 >第十七章 史笔17(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十七章 史笔17(1 / 2)

“《明史》成於国初遗老之手”,这是清朝经学家杨椿的话。

这些“国初遗老”是谁?除了早就投效的范文程,就是后来投降的洪承畴、冯铨,还有其他类似迅速投降投效的东林魁首钱谦益之类的“名士”了。

王战知道,东林黄尊素的儿子黄宗羲,在魏忠贤死后来到京城,被崇祯赞为“忠臣孤子”,在公堂之上拿锥子猛扎许显纯,扎得滋滋冒血。他的《明夷待访录》中的民本思想非常有名,说君主乃天下大害,害天下私一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可王战也知道,黄宗羲抗了几天清后就自己回老家去了,滋润到老,子孙都在清廷为官;他这个口口声声“君主乃天下大害”的人,在和康熙这个君主的来往书信中却口称圣天子,并且派儿子黄百家和弟子万斯同一起参修官修《明史》——在范文程、洪承畴、冯铨、李建泰、刚林等人的主导下。

《明史》初稿由万斯同主责完成。

黄宗羲本人呢?当时的浙江巡抚李本晟在信中希望他能对南明史实是否列入《明史》给出意见,“知先生抱道怀古......故明崇祯失御,南方另有支传,未审宜列何例,此又大费推敲。谅先生山居揣摩,必有成局,倘出千秋卓见,以破举世疑城......”。

黄宗羲的弟子全祖望也说官方修《明史》的这些人经常问取黄宗羲的意见,“公虽不赴征书,而史局大案必咨于公”。

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明史》中最终没有南明三帝,王战也判断不出来有无黄宗羲的原因,不过同时期有一人一事可以对比:

一人,就是顾炎武。

与黄宗羲正相反,顾炎武坚决不肯配合清廷官修明史,明言“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反而是资助民间修明史,将自己整理的一千多卷史料交给了民修明史的大才子吴炎、潘柽章。

一事,就是文字狱中非常著名的大案:庄氏明史案。

庄氏明史案因庄氏父子与吴炎、潘柽章等人纂修的《明史辑略》刊印发行而引发,康熙二年定案。而《明史辑略》与清廷官方的《明史》相反,其中将南明史实记入,且书中将弘光、隆武、永历三帝奉为正朔。此案中庄氏父子被挖坟、枭首、碎尸,首级悬挂三个月,株连近千人,株连而死者近百,“重辟七十余人,凌迟十八人”。顾炎武资助的吴炎、潘柽章二人也死于此案,二人所修的《明史记》也被官方焚毁。

顾炎武闻知此惨事,作《祭吴潘二节士诗》。

清廷坚决以大兴杀戮的手段制止民间修史,为何?

其实彼世清人入关不久便大兴文字狱,历四任皇帝,以乾隆为巅峰。乾隆在位期间兴文字狱一百三十余次,杀的文人胆战心惊,销毁大量前明文献,极力贬低前朝治政之事。

巧的是,《明史》最后定稿刊印也是在乾隆在位期间。

别的不说,看乾隆指挥编制《四库全书》时的举动,就大略可知其真实目的了。在全国各地征上来许多书籍、征书的目的达到之后,立刻展现出了修书之外的想法,气急败坏的质问大臣:“乃各省进到书籍不下万余种,并不见奏及稍有忌讳之书。岂有寰集如许遗书,竟无一违碍字迹之理?!”

皇帝直接下场质问学者怎么能没有“忌讳之书”、“违碍字迹”!

用心何在?

对“忌讳”、“违碍”怎么办?当然是毁灭!

借征书、编书之名,行禁书、毁书之实,‘寓禁于征’之心被这来自皇帝的质问昭然于天下。征集天下书籍,名为为了编纂《四库全书》,实则为了禁书、毁书,然后编制美化洗脑之书!

王战曾在彼世看到一个数据:编修《四库全书》,禁毁书籍高达三千一百种、十五万部之巨,占《四库全书总目》收录书目之三成,由是,“清之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

与此同时,清人或说后金在入关之前曾是大明臣子的事实也未列入《明史》。

大明朝,不是到崇祯就亡国了,而是还有弘光帝福王、隆武帝唐王、永历帝桂王这南明三帝。给崇祯上庙号“思宗”、“毅宗”的就是弘光帝,而不是宣称崇祯为亡国之君的清皇。在崇祯帝殉国之后十八年,永历帝殉国。这些都是无可争议的洪武子孙,据有半壁江山,却都未列入《明史》。

被清廷巡抚李本晟明确请教是否应将南明史实列入《明史》的黄宗羲,也不知到底给出了什么意见。

那这些“国初遗老”们编修的《明史》为何将弘光帝、隆武帝、永历帝无声无息地排除在外、为何拼命的说大明终结于崇祯、亡于李闯呢?要想明白为何,只需想想他们的主子入关打的旗号是什么:“义师为尔复君父仇”。

而写出这句口号的就是范文程。

因为要以几十万级别的人口统治以亿为单位的汉人,以少治多,害怕汉人团结起来把他们再打出去,所以要打着“为尔复君父仇”的旗号,在相当一部分东林党、读书人的屈膝配合下,迷惑、分化汉人,“我们是为了帮你们的皇帝报仇啊”;那些不被迷惑、能看清本质但确实贪生怕死的,则也能借此有个投降的台阶,如此,则客观上降低了修《明史》之人的主子入关的阻力。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