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尽在御龙小说网!御龙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瘦死的骆驼 >十五,北方终结者:北魏拓跋焘15(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十五,北方终结者:北魏拓跋焘15(1 / 2)

汉朝之后中华大地分崩离析,大家实在打累了,蹦出来个司马炎,好容易天下一统,可惜好日子没过几年,更加猛烈的动乱以摧枯拉朽之势再次席卷而来。比较之下,三国看起来都没那么乱套了。

一百多年后,北边的五胡乱华终于迎来了终结者:北魏。

一个国号前面冠以“东、南、西、北”或者“前、后”,这肯定不是什么好寓意,不是被打跑了被迫迁都就是内部分家,或者像刘备刘秀那样蹦出来给本家续命的……北魏当然也是这样。放在当时你管人家叫北魏,被灭九族都不冤。人家正八经叫“魏”,反正曹操都死了,叫“曹魏”那都是给他脸了,谁活着谁就有专利权。想想现在好多电视剧里面,诸葛亮在那侃侃而谈:“我们蜀汉怎怎样……”

大部分人对于三国到隋唐之间这四百年的印象就一个字:乱!“国号”基本把能用的字都用了,跟百家姓一样。各种规模、花里胡哨的政权就像打不完的地鼠,反复露头。皇帝们都信奉“过把瘾就死”,所以哪怕是正史有载的国家,国祚都短暂的可怜:几年的、十几年的,能坚持几十年的都很少,东晋也才一百年出头而已。

只有北魏,国祚148年!要是算上后来分裂出去的东西魏,还能再赖几年,可就奔着二百年去了!这在乱世之中,实在是了不得的成就!但是你要问北魏的开国君主是谁,几乎没有人能答得上来。

事实上北魏的开局是一个组合,祖孙三代人的组合:TB(拓跋)BOYS。并不是开国皇帝拓跋珪不想或是没能力,而是他和他儿子都短命,工程干到一半就死了,只能愚公移山一般,一辈人接着一辈人的接力干下去,三代人干了四十年,北方才重归一统,并且平静下来。而正如接力赛最重要的是最后一棒,第三代皇帝也成了负责“冲刺”的存在,他就是: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是一个分水岭,水满则溢的前秦苻坚再无力掌控北方,原先臣服于他的多个政治势力纷纷独立称帝。这其中有个不太起眼的鲜卑族小队长,建立了“魏”,这个人就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他都不是与苻坚、姚兴、刘裕这种大咖一个层级的人物,但是他以及他的家族重在参与,贵在坚持,终得上天眷顾,中了乱世彩票。

五分天注定,五分靠打拼。

首先,淝水之战的失败后,从前秦分离出去的诸多政治势力也大都昙花一现。老一辈的战神都相继去世后,新一辈的上台几乎没蹦跶出什么大水花。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是后浪追不上,而是前浪确实浪!

拓跋珪作为北魏的领头羊,趁着慕容家分崩离析,战神慕容垂去世,他玩命打了几年仗,使得北魏在山西,河北,蒙古等都占了一部分地盘,毗邻长安姚兴,羽翼渐丰。

拓跋珪还跟汉人学做皇帝,尤其他应该是极其崇拜汉武帝的。估计他小时候家里给请的汉人老师,不敢教他汉人的治国之道,上课就只能讲点宫廷秘闻,皇室八卦。这其中就有汉武帝老年杀钩弋夫人的故事。拓跋珪称帝后,颁布一道明令:有“魏”一天,就要实行“子贵母死”制度。也就是说谁被立为皇太子,同时亲妈必须立刻被杀。拓跋珪以身作则,立儿子拓跋嗣为太子后,立即杀了他的生母。

拓跋嗣这时候才12岁,终日哭泣,想念母亲。为此拓跋珪训斥了他:妇人之仁!

你爸杀了你妈你能不哭吗?对于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行为,拓跋嗣也没惯着自己的父亲,毅然离开皇宫——母亲已经死了,这时候就算自己不做太子也挽回不了,但是让自己仍旧跟杀母仇人共处一宫,又实在过不去心里这关。

由此可见,拓跋嗣有些许不同于冷血嗜杀、亲情淡漠的胡人特质,至少有点潜质:倔强、会跑、有良心。

公元409年,拓跋珪被他另外一个儿子谋杀,拓跋嗣回京,平定叛乱,顺利登基,就是北魏的第二任皇帝。

拓跋嗣无疑是一个有希望把北魏推向盛世的好皇帝,他内迁民众,废除了很多鲜卑族的奴隶制度的弊端陋习,给与人民休息安定,从未停下带领鲜卑族走向“汉化”的脚步。尤其是他重用了一个汉人:崔浩。

崔浩早在拓跋嗣的老爸在位的时候就已经是北魏的臣子,不能说是位高权重,也可以说是平平无奇。大概他那时还年轻,所以经过一代皇帝的基层锻炼后,到了二代便开始腾飞了。

他起飞的开端在于“迁都事件”。

公元415年,北魏出现灾情,饿殍跟WIFI一样实现了全覆盖。所有的王公贵族和大臣都劝拓跋嗣“搬家”。北魏国都平城在今天的山西大同,是山西最东北角;大臣们建议迁都到著名古城邺城,就是今天的河北临漳,在河北最南端,两者相距一千余里。

无疑南迁国都能解决眼下的问题,因为越往南越接近中原腹地,水草越肥美,政治经济越发达。这个提议本没有问题。可崔浩跳出来反对了。他的论点主要有两点:一,迁都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时南迁,王公贵族是快活了,老百姓该饥荒还饥荒,完全改变不了现状。二,一旦迁都,北方强邻得知,谁能瞧得起,肯定一起相约去平城“旅旅游”。到时候救还是不救?

拓跋嗣深以为然,服从了崔浩的“少数意见”。

崔浩不仅政治眼观长远,军事眼光更可以说是“毒辣”。迁都事件第二年,公元416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姚兴死了,那个五胡十六国最后一位明君,死了。

这时候还是东晋一哥的刘裕一秒都没耽搁,决定北上干掉后秦姚家的这个政权,但问题是,他不能隔山打牛:想要去长安,得经过人家北魏的地盘。

于是刘裕写信给拓跋嗣套近乎,要借道。啤酒饮料矿泉水,脚收一收,让我过去打个侵略战争。这跟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典故很像:假途灭虢。北魏的大臣虽然很多胡人,但是人家也读过汉人的史书好吗?你刘裕出的题跟例题一模一样连个数都没改,还真把我们鲜卑人当傻子吗?

北魏君臣难得的上下一心做出一个决定:不借!

崔浩再一次提出自己的观点:借!瞅你们那抠抠搜搜的样!

双方辩论就此展开,1VSN。

正方对自己的论点做出了有理有据有方案的阐述:就算借道给东晋去打后秦,想到长安必然经过天险函谷关。“关”者,进不去也!只要人家不出来,不要说刘裕千里奔袭,就是当地军队整装待发,都不可能破关而入。好吧刘裕疯了,仗着自己军事奇才,强攻函谷关,那他不怕我们北魏从背后来个夹击吗?所以刘裕来,真实目的肯定是来灭北魏的!不如趁机我们去黄河上游截击他,幸运的话,刘宋的开国君主兴许就让我们杀了呢,历史将无刘宋!

确实有道理!

崔浩听完也忍不住频频点头、哈哈大笑,“我受过专业训练,无论多么好笑都不会笑,除非忍不住。”

让你们看看学霸和学神的区别吧!

崔浩认为:刘裕的真实意图,就是“借道”。他坐拥整个东晋,桓玄都没放在眼里,迟早要篡位自立的一个人,想要灭掉北魏,也不是不可能。只有进攻实力对等或是强于自己的对手的时候才会用计,东晋对北魏,打你就打你,不用找借口。何况此时北魏去年刚被饥荒逼的差点迁都,北边外蒙古和俄罗斯定时定点来抢劫,自己国家都“四面楚歌”成这样了,刘裕还用“假途灭虢”这样的计策,是不是有点脱裤子放屁了!就好比老虎要吃兔子,他犯得着假装路过吗,直接扑就得了。

刘裕想趁着姚兴刚死,一举拿下关中地区,战机稍纵即逝,所以没时间捎带手打北魏,才会借路。他心情迫切肯定猛攻函谷关,如果北魏不借道给他,他连‘关’门口都到不了,这还不气死了,肯定调头就奔北魏来了,这样就算他本意不是想打北魏,到时也会变成打北魏,那么跟大臣们分析的“他本来意图就是攻打北魏”,岂不是殊途同归?

所以不借道的话,获利的只有后秦姚兴那帮熊儿子们。

随后崔浩又给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借道给刘裕,但是等他打完后秦回来的路上,疲惫不堪的时候我们再给他下个绊子。如果此战刘裕获胜,他总不能隔着北魏跑去统治后秦,难道每次都借道?所以后秦早晚是我们的地盘;如果后秦获胜,事后看我们阻击了刘裕,也算是帮忙了,后秦姚氏也不好再计较我们“借路”这点小事。

现在人家刘裕就跟我们说了一声“借过”,一没吃我们家米饭,二没睡我们家火炕,我们上去就要给人一耳光,人家停住脚步捅你一刀都算正当防卫,我们这不是自己找病呢吗?

所以这世间很多你看似有道理的逻辑,其实只是你智慧不足、高度不够而已。

最后在这件事情上,拓跋嗣虽然没有按照崔浩的计谋行事,但是在后来的结果跟崔浩的预测完美契合后,他对其的宠信也到达了无人能及的地步。因为对于一个渴望富国强兵,开疆拓土的贤明君主来说,没有什么比一个“张良”、“管仲”更加珍贵。

自古谋臣有很多,几乎每朝每代都有,但是能够当得起“力挽狂澜”四个字;能够影响甚至改变历史走向的;能够敢于顶住压力,将自己置于大多数人的对立面并且最后证明自己是对的的谋臣,屈指可数。崔浩就是这样的人。

鲜卑族的贵族虽然对一个汉人得宠不满,但是也无可奈何,尤其经过崔浩和拓跋嗣的折腾,国家实力确实越来越强大,强大到了可以准备随时跟南边开战,不仅统一北方已经就剩下时间问题了,甚至有了统一全国的可能。

需要说明的是,刘裕在上述“借道”一战中,用两千人正面对决北魏三万大军,以著名的“却月阵”大获全胜,确实让北魏全体君臣吓破了胆。如果不是刘裕的“崔浩”早死,如果不是刘裕仅仅活到了公元422年,北魏能做强做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说北魏中了“乱世彩票”。

拓跋嗣日夜忙碌做一个好皇帝,同时也在考虑着继承人的问题——他虽已属意长子,但是始终没有立这个儿子为太子,就是拓跋焘。

大概是十二岁失去母亲的痛苦让他不愿将此事再加诸于自己儿子身上,也或许是因为他自己还年轻,有的是日子活呢。总之拓跋焘是公认的继承人,只是还没有得到官方认证而已。

拓跋焘生于公元408年,他出生的第二年爷爷拓跋珪就去世了,他刚会走路的时候,父亲就已经是皇帝,所以他的童年应该是幸福快乐的,不像有什么阴影的样子。

公元420年,拓跋焘的亲生母亲去世,这时候他也才12岁,就跟当年父亲失去奶奶的年龄是一样的,不到两年后,在崔浩的建议下,拓跋焘正式被立为太子。

对于这位母亲的死,历史没有提及是病死还是怎样,只是说拓跋焘当皇帝后追封母亲为“密皇后”。这就很值得推敲了。究竟是拓跋嗣犹豫再三仍旧决定“遵从父志”,施行了“子贵母死”,还是拓跋焘的母亲恰巧死在了这个时间点呢?

拓跋嗣随即让初中生太子留在都城坐镇,自己亲率大军去打南边,此时东晋已经灭亡,刘裕称帝,国号为宋。

别看拓跋焘未成年,处理国政要务已经可以称得上井井有条了。而且作为一个胡人皇帝,武力值也绝对可圈可点,12岁就上战场打柔然,14岁就可以作为一军统帅镇守一方了。

关键时刻,老爹拓跋嗣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他强撑着对战刘宋,草草收场后,刚一回到国都平城就崩逝了,才32岁。

拓跋焘12岁丧母,15岁丧父,于公元423年登上皇位。这是一个历史节点,北方政权杂乱,胡夏,西秦,北燕,北凉……他们都以“天地为之一寒”的表情紧盯着中间这块”北魏“,是拓跋焘灭了他们,还是他们吞了拓跋焘,重任都落在这个15岁少年的肩膀上。好在父亲给留下的大臣班底还不错,尤其那个自动升级为三朝元老的,崔浩。更幸运的是刘裕也死了,比拓跋嗣还早死了一年,南边的股价一路暴跌。

就从这里开始吧!拓跋焘摩拳擦掌,准备冲刺。

对外,他423年年底上台,柔然424年8月六万铁骑踏入云中,烧杀抢掠,来势汹汹。对内王公贵族、大臣内侍口径一致排挤崔浩。所谓内忧外患,应该就是这个意思,这也是每个幼主都一定会面临的事情。

拓跋焘将崔浩停薪留职,赶回家躺平。表面是雪藏,实际是给他保护起来。一般国事自己就能处理了,杀鸡不用屠龙刀,等到国家危难,需要靶向药的时候,拓跋焘再给崔浩偷偷接回来开展一对一专项训练。

至于柔然问题,我想拓跋焘太能理解为什么后来的北宋宁可每年给东北人发红包,也不正面刚大金国了。柔然还有所有从北边下来的少数民族永远是游击战的忠粉。他们紧盯着南边的邻居,一看人家做饭就马上过去蹭——打完就抢,抢完就跑,绝对保证你领土完整,但是好吃好喝都是我的。所以不光是北魏,谁拿他们都没办法。遇到像汉武帝那样的硬茬子,追你家去灭了你全家偷吃的嘴,而遇到北宋这种有钱人,不差你那三瓜俩枣的,我家天天请客。

柔然又称“蠕蠕”,民族的名字都起的跟寄生虫一样,对自己的本质认知的还是比较清晰的。

公元424年柔然的这次进攻仍旧是以抢夺为主,只是规模大了些。但这给年轻的拓跋焘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毕竟是上位后第一个来添堵的!拓跋焘此时的心里生出一个汉武帝,他决定一定要灭了柔然!

柔然刚消停,接踵而至的是夏,只是这次不是人家来犯,是北魏想打他。胡夏的定海神针赫连勃勃死了,拓跋焘想趁火打劫,但是群臣还有顾忌,毕竟是老一辈的敌国,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拓跋焘启用崔浩。本来群臣都做好充足准备,这次一定能辩论赢这个老家伙!结果崔辩手只说了一句话:我夜观天象,夏会亡于魏之手。

那就打吧,没办法,天意最大嘛!

公元430年,经过四年征战,胡夏被灭,北魏得到关中地区。关中地区有长安,这地方比玉玺可好使多了,谁得到它谁就能被历史承认为正统王朝,这好像是个不成文的规定。

拓跋焘也成人了,22岁,意气风发,他迫不及待想完成那个儿时梦想:灭柔然。

可惜全体反对,不光是大臣,还有亲戚,连奶妈都出来反对。人家汉武帝是个富二代,有“文景之治”攒下来的家底才敢跟匈奴扛到底,你爸爸和你爷爷只是让我们鲜卑族混个温饱就已经累死累活的了,家底十万块钱你就想买法拉利?

拓跋焘也犹豫了,因为柔然确实不是光有雄心壮志就能打的,他不像胡夏,有固定资产,你去整他就行了,柔然是流动资金,你抢一个地方,人家瞬间就转移了,连手续费都没有。

拓跋焘想出来一个办法,给反对派找出个代表,跟崔浩辩论,谁赢了就听谁的。把希望寄托于崔浩一张嘴上,可见拓跋焘对他的信任有多么深。

反对派说:“别跟说我天象又说什么魏能胜柔然了,我们也会看星星!太白在西方,不利用兵!”说话的这个人没胡诌,他确实也会看天象,而且你还能查到他以前获得的好评。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劝说苻坚不要打淝水之战,结果苻坚就没听,最后身死国破。

崔浩说:“一看你就没学过相对论。太白星对于你们凡人来说在西边,在天文学领域你也可以说那是东边。而且我不仅是看星星,我还看月亮,月亮现在的位置说我们皇帝能给北方统一了!你才看了几天星星,敢在我面前班门弄斧,见识心胸还不如胡人,你这样的人是怎么能参与进来朝政的呢?”

反对派不服,驳斥道:“柔然那边都不毛之地,你就真给他们灭了,那地盘一不能耕种,二不能居住,还得派兵看守,生怕别人来抢。而且柔然全民游击队,跟蟑螂一样杀不完的,就算一时臣服,你也控制不了,兴师动众去打他,平白浪费我们纳税人的钱!”

崔浩微微一笑:“怎么不说星星了呢?你专业不就是看星星吗?你在专业领域都说不赢我,现在换成我的赛道了,你这不是自取其辱吗?柔然虽然不长庄稼,但是长草!所以人家骑兵才会抢完你就跑,追也追不上,因为手里有好马,人家那马从小就吃细糠。而且你不知道山西河南这边一到夏天就四十多度吗?柔然的地盘我们完全可以发展旅游业,造一个避暑山庄。一到夏天,我国的老候鸟就可以过去,减少热射病的发病率!

再说打仗的时候,对方擅于跑,那我们就不能追吗,他跑多远我们就追多远,我就不信他们能跑到北极去!

就你之前看星星获得的那些好评我估计你也是找人刷单的!要么我问问你,你之前夜观天象,就没看出来自己的国家有灭亡的征兆吗?要是你看出来了,为什么不说呢,是早就想叛变了吗?”

“世人皆谓渊、辩通解数术,明决成败。臣请试之,问其西国未灭之前有何亡征。知而不言,是其不忠;若实不知,是其无术。”

这里面的“渊、辩”就是跟崔浩辩论的两个人,他们原本是胡夏的臣子,北魏灭了胡夏后才打包投降过来的。更戏剧性的是他们辩论的时候,胡夏的亡国之君赫连昌也在场,估计当时也一脸期待的看着这两个人,想问个明白:所以你们之前到底是看明白了不说啊还是根本就没看明白啊?

大型社死现场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拓跋焘心里都乐开了花,敬佩的看向这个辩论大赛总冠军,三朝老狐狸崔浩。一切都看起来那么美好。

拓跋焘亲自率军去打柔然。不管多么深入,照追不误。柔然也没想到这回北魏是玩真格的了,不负众望的溃不成军,就知道跑。一直追到涿邪山(处于今蒙古国曼达勒戈壁),此时距离北魏国都平城,直线距离2300里。随行人员都劝拓跋焘:“别追了,再追都到俄罗斯了!那战斗民族,肯定有埋伏!”

拓跋焘心有不甘,想起崔浩叮嘱不管多么远,一定要追上柔然的首领杀了他,不然夏天一过,冬天柔然就会卷土重来。可是众怒难犯,再说前面茫茫无际的大戈壁,确实可能有埋伏,于是只能作罢,北魏退兵了。回来的路上听去西边凉州的商队说:“当时你们再往前走两天,就到柔然老巢,就可以消灭他们了。”拓跋焘悔的肠子都青了。

我想一般这种事情,当时劝谏的将领们不仅不会钦佩崔浩的深谋远虑,反倒会恨死他,这就是人性。

所以到了这里,文臣武将,族内亲贵,包括皇帝的奶妈,崔浩用他的智慧,全部得罪了。余生只能把自己的命寄托在拓跋焘一个人的“宠爱”之上。他究竟是聪明还是糊涂,亦或是自信?

对于北魏来说,一次并不彻底的胜利果然会换来无穷无尽的祸患,何况柔然本就是游牧民族,多而分散。从拓跋焘继位开始一直到公元449年,他用了25年的时间才将柔然彻底打服,服帖的程度跟当年汉武帝打匈奴不相上下。可以说北魏能成为乱世中寿命最长的国家,全靠着拓跋焘的顽强和拼搏,可是他的功绩却被后世低估的很严重。

拓跋焘从大戈壁回来之后更加宠信崔浩了,没事就去他家串门子。有时候到人家去正好赶上饭点,不管人家是炖肉还是做粥,也能跟着对付吃一口。

这时候,年轻的拓跋焘确实是全心全意的相信着,仰慕着崔浩。他曾对他说:“你博学多才,深谋远虑,又是三朝元老了,跟那些大臣们在我心里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我这人性子直,脾气暴,有时候你说的话我要是不听对你发脾气你也别往心里去,给我点时间,过后我回去肯定就能想明白了。”

“其思尽规谏,匡予弼予,勿有隐怀。朕虽当时迁怒,若或不用,久久可不深思卿言也。”

这番话仿佛是一个预言,预示着崔浩的结局。

拓跋焘还经常拉着崔浩去炫耀,“你们看,这就是我家的‘张良’。别看他长得弱柳扶风,刀都举不起来,但是他胸中有千军万马,可以杀人于无形。”甚至要求北魏的大臣们“凡军国大计,卿等所不能决,皆先咨浩,然后施行。”

拓跋焘长大了,他觉得自己想宠幸谁,想杀谁,已经无人敢再说三道四的,他已经无需再像继位之初的时候把崔浩藏起来了。尤其现在已经到了统一北方的关键时刻,他还是需要崔浩随时跟在身边的。

就在北魏吞并胡夏之后、持久战柔然之时,南边的刘宋也选出了新的CEO出来稳定了动荡的股市,这个人就是跟拓跋焘相爱相杀一生的南朝刘宋第三任皇帝,刘义隆。

刘义隆在公元424年登基,同年嫡长子刘劭出生,可谓双喜临门。因为他家内部的事情也非常乱套,所以他上位之初还要花几年时间给内部搞定,这一蹉跎就是六年。好在这六年中拓跋焘忙着,所以这对宿命之敌暂时相安无事。

耽搁拓跋焘对南发动战争的就是上面提到的统一大业。这点刘义隆可以说是胜在了起跑线上——到手的时候就是一个完整的东晋,根本不用再费劲去搞民族统一,而且还淡定的开启了他的“元嘉之治”。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