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尽在御龙小说网!御龙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的中土 >第二章 心中大防56(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二章 心中大防56(1 / 2)

颛顼听到渌图话里有话,便笑道:“小子便是知道,先生特地从淮泗来此,必是有高见教我。”

渌图看了看柏亮,柏亮点头,笑而不语。

于是渌图转向颛顼道:“眼下身在鼓、邳两地的重、黎将军和淮水的修、该二人,都在为同一事发愁。那就是,大胜之后,虽有地有民,却民无族属而地不安宁。在下隐隐感到其中关节非在军力,而是在吾人心中。此想一直盘桓纷乱,不甚清晰,刚刚柏亮先生一席话点破,顿时便明了了。”

颛顼此时想到,重、黎二人所在的鼓地和邳地本来就是共工氏的大本营,当地人应该比雎阳之地的南土之人更难相与,于是愈发来了兴致,不由得催促道:“先生快快请讲。”

渌图伸出手指轻轻点着面前的陶罐,边思索边缓缓说道:“要兴旺发达,人是根本。那共工氏能快速爆发,就在于其吸纳了南土避乱北来之民。而得民在于得其心。相传古时共工氏与大江之南的成鸠之邦渊源甚深,自然视南土之人为本族,故而容易亲近。而南土之人在逃难途中,原来的族属多已离散,使得其民无不视康回如旧族长。此所以南土之人离散,而共工氏却能聚民心、纳百族也。今吾东土一朝大胜,广有泗水之地,却盗贼四起,南土之人纷纷携家带口逃亡,盖因吾人仍旧视南土之人为共工之民,而非同我族类。吾人如视共工氏之旧民为土芥,其南土之人必视吾人如寇仇,其中关节就在于人们心中的南北之分!若能地无分南北,人无分族属,那么,很多分争就可以消解于无形之中。”

渌图一番话,说得柏亮和颛顼频频点头。

柏亮接过渌图的话头,微笑着说道:“渌图先生提起那东南久远的成鸠之国,各位可知道,我有柏氏祖先就来自那里,和共工氏可以算是同根同源,也是如假包换的南土之人啊!现在,我在这里和诸位宴饮,又有何妨?”

一旁的放也忍不住插嘴说道:“柏亮、渌图两位先生所说,在下颇有亲近温暖之感。按照两位先生的意思,不管原来是九黎氏、有辛氏,还是共工氏的人,只要放下心中的南北之类、族属之别、敌我之分,大家都以诚相待,便都是高阳氏的同族之人了,是也不是?”

颛顼端起酒碗,兴奋地说道:“说得太好了!河之所以浩荡,因其汇合百川,取其一瓢,谁又能分辨出它是来自渭水、洛水、还是沁水呢?来,喝了这碗酒,不管南北东西,是九黎、有辛,还是共工,都加入高阳吧!混民南北,共同兴旺。干!”

“混民南北!好!”

“共同兴旺!干!”

“喝酒!干!”

几人说着,一起端起酒碗,一饮而尽。

巫履并没有插话,这一碗酒下肚,在他却是另一种滋味。

巫履心中暗自哀叹:“打来打去,多少血雨腥风,可怜我邹屠氏人,已经死伤殆尽。到头来,高阳氏倒是复兴了,只是眼看着却是原来以邹屠氏在内的九黎人组成的高阳氏,即将变成广纳昔日仇敌共工氏南土之人的高阳氏了!你高阳氏建立的初衷不正是要排斥、抵制这些南土之人吗?高阳氏打了半天共工氏,最后却把自身打成了一直鄙薄仇视的南土氏族,那我们邹屠氏人的死伤甚至灭族到底图的又是什么呢?”

柏亮见气氛热烈,放下手中的陶碗,意味深长地说道:“混民南北,在于利,更在于信。泗水的共工氏已破,接下来就是要破人们心中的共工氏啦。”

此话一出,在场几人都不约而同地安静了下来,连颛顼和渌图也都有些不解其意。

渌图若有所思地问道:“这‘心中的共工氏’为何?又是怎么个破法?”

颛顼眼光狡狤,迎着柏亮的目光,试探着一字一字地问道:“水神?水德?”

柏亮看着颛顼,颇为赞赏地微微点头。

颛顼举起酒碗,一饮而尽。

颛顼在小颢大破共工氏的消息传到河阳之地的时候,少昊青阳刚刚集结了来自轩辕氏、缙云氏、有熊氏、和有江氏的军队,准备南下亢父。

这一喜讯让青阳如释重负的同时又倍感失落,因为少昊氏军民在帝都苦战决胜之时,他这个帝君却远在河阳,身无寸功,毫无存在感。

紧接着,颛顼和重、黎的捷报频传,很快,亢父、薇地相继被收复,东土联军直逼共工氏大本营鼓地、邳地,康回大势已去。青阳解散了好不容易集结起来的的大军,只带了缙云氏少君昂的一旅之众取道济水,回到了汶邑。

自从青阳的帝都小颢建成之后,汶邑的大部分人口就逐渐地迁到了小颢。此时,从东土汇聚来的各部族军队和物资都已经被重、黎和颛顼带去了鼓、邳和高阳等地,汶邑城中冷冷清清,仓廪中的存粮也因为军队的集结消耗殆尽。

青阳心情落寞,稍事休整了两日,就带着缙云氏之兵启程南归小颢。

少昊回到帝都,虽然心中有所准备,但当他看到倒塌的大片城垣和城内外荒芜萧索的景象时,还是吃惊得说不出话来。

由于战争和水淹,小颢城中房倒屋塌,还没有修复,街道上铺满了淤泥,也没来得及清理。周边地区在洪水冲刷过后,已经看不出原来哪里是田地,哪里是村落,更可怕的是疫病开始流行,人们正在纷纷逃离。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