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尽在御龙小说网!御龙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泰昌大明 >上架感言与一些闲谈(很长且有干货)103(2 / 2)
  • 手机阅读本书

上架感言与一些闲谈(很长且有干货)103(2 / 2)

【天启皇帝的讲师丁绍轼在《讲筵恭纪诗》中说:今上冲年嗜学,经筵、日讲二者兼举,经筵以季举,日讲则日日举之,非甚寒暑不辍也。】

【同丁绍轼言:皇帝日御经筵,询政事,字字商榷。】

......

其次,他应该是非常重视姊妹兄弟的。

【《明季北略》忠贤诬后父(张嫣他爹张国纪)谋立信王,欲兴大狱。王体乾曰:上凡事愦愦,独于兄弟夫妇间不薄,脱有变,吾辈无类矣。忠贤惧,乃杀甲士以灭口。】

【《明史纪事本末·崇祯治乱》熹宗天启七年八月,上不豫。时魏忠贤张甚,中外危栗。上召信王入见,谕以“吾弟当为尧舜之君”。】

基于以上,我将朱由校设定为一个悟性高(基于木匠活儿好)、好学、重视姊妹兄弟的好大儿。给他一个温柔的父亲,他又为什么不能成长为一个好孩子、好皇帝呢?

其他有历史原型的非原创人物的设定也基本比照,参考历史事实并适当演绎的逻辑。

比如李选侍,她的权力完全来自丈夫,泰昌捏住她,她就只是鹌鹑,有野心也没用。再比如魏忠贤,九千岁文化水平不高,但不是文盲,他野心勃勃,极度残忍,但并非不能用。

再说说情节逻辑并回答一些读者的问题。

首先是耶稣会。

根据多方资料,我将耶稣会设定为派,即保守派、改革派与少壮派。为了让各代表人物出场并铺垫耶稣会行事的基本逻辑,我用了不少篇幅,引发争议,但我认为这是有必要的。因为很多人不了解甚至曲解海外传教士,以及他们与大明之间的相互关系。

部分读者对耶稣会的误解很深,甚至有人说耶稣会士凭着徐光启的便利偷了《永乐大典》去发展西方科技的。但事实是,《大典》的正本不知何处去(可能因为某次失火烧掉了),副本存留于皇史宬(司礼监管着),与其说徐光启汉奸,不如说九千岁卖国,而且《大典》嘉靖副本的大规模逸散发生在晚清,而非晚明。同时,《大典》是类书,和康熙年间编纂《古今图书集成》是一个性质的东西。《大典》记载的不是明朝的科技成果,而是宋、元及以前的历象、方舆、明伦、理学之类的东西。与其说是西方人窃取了大明的科技成果,不如说是窃取了大元、大宋的科技成功。

在当时,对于耶稣会人来说,大明王朝就是一个地上天国。返回欧洲的传教士也如此宣传大明。(当然,他们看到的是片面的,因为他们大多是有钱人,在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巨型繁华城市过着舒坦的日子,基本不会深入农村,结交的也是文人名仕。)如果大明持续存在,进行近代化改革,加入大航海的时代浪潮。东学西渐乃至驯化基督教也不是不可能,毕竟中华文明确有驯化各种宗教的先例。

其次是科技。

有读者觉得晚明时期发展蒸汽机不合理,但其实是很合理的。世界上第一台投入使用的蒸汽机,是英国人托马斯·纽科门(ThomasNewcomen)于1705年发明的纽可门蒸汽机,作用是抽水。它的结构极度简单,一个蒸汽发生器(锅炉),一个冷凝汽缸,一套木结构的传动装置以及两个需要手动操作的阀门。对于1620年的大明王朝来说,纽可门蒸汽机没有任何技术难度,是造得出来的。1769年基于纽可门蒸汽机改良出的瓦特于也不是太复杂,最重要的是,早期蒸汽机没有前置科技,知识方面的瓶颈有且只有对气压和真空原理的认识。可以说只要能炼铁就能造。连橡胶都没用上。(橡胶的硫化工艺是1839年美国人发明的)。

阻碍蒸汽机的发明与大规模应用的不是知识和技术问题,而是经济和市场的问题。纽可门机的发明是为了降低矿场的抽水成本,而在晚明时期则没有这个需求。对于当时落后的采矿业来说,根本不需要靠什么蒸汽机来降低成本,因为成本本来就低,排水采矿用人和畜生就行了。

而瓦特机在英国的大规模应用则是因为英国用武力和倾销的手段,完全摧毁了印度地区的家庭手工业,将印度从顺差地区变成逆差地区(印度没有国家的概念)。这样巨大的廉价纺织品市场,是英国资本家将蒸汽机应用于纺织品生产的前提,印度要是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顶住了英国人的武力及经济殖民,工业革命说不定还得再晚上一段时间。

故此,我认为在1620年搞蒸汽机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主角是现代人,是了解气压和真空的原理的。只要能够开拓出本土或海外市场,就能够给这项技术打下大规模应用的经济基础,让科技掌握在文明手上,而不是一群去美洲剥原住民头皮的野蛮人手上。

所以基于以上两点,我是一定要写早期工业化和大航海的。

最后再说说皇帝这个头衔在明代的含金量。

明朝的体制保证了皇帝的至高无上:最高行政区分于内外两廷,两廷合一才能架空皇帝。但作为特务机构的厂卫的存在,以及京师各武装势力的分立和独立性,保证了皇帝只要想收回权力就一定能拿回来。

京营虽战力贫贫,但掌握在没有行政权力的外戚勋贵手上。御马监掌禁军,和司礼监是两套班子,司礼监管着东厂和锦衣卫,但它却调不动御马监的禁军。就算两监勾连,外军和内军还相互遏制着,京营攻不进大内,大内谋害皇帝则必死。这保证了皇帝对京畿军队的绝对掌控。

至于文官群体谋害皇帝。就算抛开文官内部的党派林立,将之视为一个整体,那他们又将如何绕开厂卫,把手伸进大内呢?说实话,我想不到。

《酌中志》始载,天启五年落水,而且并未对此加以评述只是写了这么一个事情。皇帝七年驾崩,与落水相隔两年。而且落水时守在他身边全是宦官。与其说是文官谋害皇帝,还不如说是魏忠贤谋害皇帝。

在没有实证的情况下,推测毫无意义。与其乱猜朱由校死于谋害,还不如说他跟他爹一样死于纵欲或是乱吃药。他爹吃的红丸就是文官进献的,这倒是正史有载,但能说是文官谋害皇帝吗?我想是不能的。

闲聊的结尾,我再聊聊主角的设定问题和我对清朝的认识。

在我看来,以历史唯物主义来论,晚明最好的改革思路是继续加强帝制集权,让皇帝更加绝对,从上至下地改革官僚系统使之近代化。而清朝是秦皇以来的帝制集权的巅峰。相较于缘起于朱元璋的那套,清朝的中央政治体制和宫闱制度有很多可以用来取长补短的改革思路。

而且清朝又是现代文明型国家的最后奠基者(与西式民族型国家相对)。清朝为“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定下了版图和思想上的基础。其实朱元璋也有类似的思路,比如承认元帝国的天命,说自己是“元之运终”后的新天命者。

【告上帝皇祗说: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名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臣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诸下臣皆曰生民无主,必欲推尊帝号,臣不敢辞......】

开国后,朱元璋对于参加华族文化集团的外族毫不歧视,蒙古、色目等人只要归于汉化就一体保护。蒙古、色目、汉人等一律唯才登用,甚至不乏在朝内做到侍郎、尚书等大官的。(但后嗣皇帝却没有继续坚持,而是长期采取扶弱抑强的策略。至于为什么,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不在这里展开了。)

上一个这么干的是对契丹等诸游牧民族实行“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唐太宗。他们都不仅将自己视为汉皇,而是天下之君。

以康雍乾为代表的清朝统治者,通过满蒙联姻、承认藏传佛教等手段使蒙、藏诸部落在文化上认同中央,并将蒙古、西藏等地纳入“天下”之中。最后的结果是,北方与南方的矛盾从外部矛盾变成了内部矛盾。蒙、藏等地的变动从“边衅”,变为“叛乱”。

最直接的例证就是,这些地区的势力在同时面对更北的莫斯科沙皇政权,及南方京师的清帝政权时,将自己归入南方而非北方的一部分。想要扩大“天下”的范围,光靠刀子是不够的,更要血缘及文化沟通。

前清是好的例证,而晚清则是反面教材。晚清的问题在于防汉甚于防洋,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清末新政的种种官方改革无处不体现着这一保守化的思想。而“防汉甚于防洋”的本质是清政权将自己异质化、少数化的自限,是自绝于天下。

故基于此,我将作为唯一变量的主角设定为唯物主义的清史研究者。

PS.将清朝单拎出去研究,并将之完全视作异质的存在,实际是西方人开始的,这样一来他们才能按自己那套民族主义史观解构文明型中华。说白了,人家就是觉得多民族团结不合理,想把你分裂掉。我们还是实事求是,客观分析它的成败得失得好。

闲聊的最后,我要感谢诸君的支持以及指正。

你们的支持让我有深入思考和继续创作的动力。

而你们的指正则既帮我补全了我没有注意到的史实细节,也为我指出了故事编排中的结构问题。

在未来的写作中我将继续保留这种写作风格,并雕琢细节,完善人物与人物、人物与剧情之间的相互关系。

至于上架爆更,我努力过了。最近事务繁多,我也并非全心投入写作,为了在保证逻辑通畅的情况下保持每日4千,我得熬到晚上一、两点。好不容易存下来的不多的更新,也因为走不开的耽搁而消耗殆尽。

爆更能挣更多的钱,我当然也是喜欢钱的。但我不会牺牲作品的质量换取爆更。

其实十多天前编辑大大就联系我问我是否愿意上架,但在新手四轮推和爆更换得的风向标推荐之间,我选择了延期上架吃完四轮。

这些多出来免费章节是我的现实和无奈。也勉强算作我给诸位读者的无法按惯例上架爆更的赔礼了。

明天上架,还请诸君多多支持,多多指正。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