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尽在御龙小说网!御龙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坐秦笑观楚汉争 >第八十三章 灭魏之战192(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八十三章 灭魏之战192(1 / 2)

章邯放下千里镜冷冷一笑:“令:将军熊领左阵,将军范领右阵,中后二阵由本将军统领。总以中阵鼓角为号进击,行进间散为疏阵,避免城头床弩的杀伤。”

在《孙膑兵法·十阵》中的描述中,疏阵的作用是为了虚张声势,拉大军卒间距,多树旗帜,显示兵力强大。而章邯在这里命令采用疏阵,一方面是防止床弩对集中军卒造成大的杀伤,另一方面则是对付车兵所需,他要用疏阵随时转化三锥阵法来对付战车。

秦阵中隆隆的战鼓响了起来,除章邯所在的后阵外,其他三个方阵开始前移,秦弩射出的漫天箭矢飞蝗般的向齐魏主阵中飞来。就在秦阵鼓声刚刚响起的同时,齐魏弩卒也射出了手中的箭矢,同时盾兵举着大盾快速前行到弩阵之前,射出长箭的弩卒则就地滚动向后,只有少数前排弩卒被秦箭射中,其他的箭矢皆被高大的齐卒举盾挡住。

站在中央主阵后望车上的周市,看到隐隐带着凄厉呼啸、声势吓人的秦人箭阵对己阵的杀伤如此有限,心道秦军箭阵也不过如此,刚刚露出一丝自得笑意,秦军的第二波箭阵又就到了。

秦军弩箭是三段击的战法,所以数息间就是一批箭矢飞出。周市懊恼的一击掌,怎么就忘了三段击的秦人基本战法了呢?

齐魏两军的军卒从起义开始就一直在攻城作战,所面对的又是据守低矮城墙的县兵或郡兵,所以尽管周市记忆中有秦人箭阵战法的内容,但因为并未遇到过,所以自动收纳到了大脑的角落里。此番面对章邯才是第一次直面秦军的正规战阵,也是第一次真正领教秦军箭阵的威势。比起眼前的秦军,以前遇到的那些郡兵城卒简直就如土鸡瓦狗一般。

一波跟着一波,秦军连绵不断的箭攻,让齐魏联军的中央大阵很有些疲于应付,弩卒坐地蹬弩拉弦都受到了很大的心理影响,导致齐魏弩阵的反击越来越弱,十几万齐魏之卒都从心底生出了莫名的恐惧。

当秦阵的箭雨终于有一刻稍歇时,望车上的周市发现秦军主阵已经从三百步距离上踏进了近百步,距离己方大阵之前只有二百步了,连忙发令给城头,床弩拦击。

周市、田横、齐王田儋,齐魏三阵的三个主将其实都和手下军卒一样,从来没有参与过真正的战阵对决,也没有真正见识过秦军箭阵的遮天蔽日,所以面对秦军的连续波次打击都本能的选择躲在大盾之后。

实际上真正射到周市在大阵后部望车上的箭矢极为有限,而等到他们清醒过来时,战机已经快要失去了,因为此时秦军的方阵在行进中已经扩大了数倍,变成了极为稀疏的阵型,城头的上百具床弩的大箭射入阵中所造成的杀伤只有区区几十人。而床弩大箭一过,秦人再次发出了箭阵,且行进速度明显加快了,打的就是床弩再次张弦上箭迟缓的时间差。一但秦阵与齐魏大阵靠到几十步的距离,城头的床弩为了防止误伤己军,只能停止射击。

周市就在一愣神的功夫,秦阵又向前行进了几十步。周市见势不妙,立即发出命令,中央大阵中鼓角齐鸣,左右两阵前的盾矛卒轰然散开,两百辆战车带着一万多跟车卒起步,向着秦军的左右阵冲去,道道黄尘随即升腾。

齐魏战车一动章邯身侧的鼓声就变了,秦军左右两阵一起迎着战车的方向转身,而中心两阵不理两翼的战车冲击,加快了行进的脚步,阵中弩卒前出到盾矛卒之前,密集的箭矢带着如狼嚎般的啸声直泼齐魏主阵,压得阵中齐魏弩卒抬不起头来。

说也奇怪,秦军中央主阵和后阵一共三万人,齐魏中央主阵五万人,可秦军的箭雨怎么看都有压倒性的气势,可能是因为秦军三段击的连续发射产生的心理压力太大吧。

眼看秦军中央主阵快速逼近,周市大急,催促战车加速攻击的号角声声如催命一般。听到号声的齐魏战车驭手抖缰加速,车速很快提到了攻击速度,车后七十多随车卒已经开始玩命奔跑。而秦军此刻亮出了反战车的第一个杀器,左右两阵行进间不知何时拖出各百具床弩,一声号角长鸣,左右两阵一起止步,一叠连声的敲击床弩机括声过后,每架床弩的一支箭矛带着两支短矛迎面飞出。

齐魏联军所使用的战车都是两马轻车,每侧的百辆为避免碰撞拉开间距进行攻击,形成一个足有四百步的宽大正面,这种情况下百具床弩显得就比较渺小和单薄了。但秦军以两架床弩对准一辆战车,瞬间就击翻了二十多辆战车!

战场上鼓声隆隆、号角呜咽,马匹嘶鸣,喊杀震天。翻倒的战车轴端上如剑一般的车軎随着车轮惯性指天旋转,闪闪的反射着被烟尘遮蔽后呈现黄红色的阳光,血色笼罩。

两侧战场上一片混乱,被翻倒战车压住的甲士在随车卒的帮助下正在抬起车身脱困,几辆没有被击翻的战车上驭手已经被箭矛带走,两旁甲士正在抢抓缰绳力图控制战车,还有被箭矛擦伤的马匹发了狂性,不受驭手的控制疯也似的拖着战车高速前冲,把随车卒丢在了后面……

秦军倒是有条不紊,发射过的床弩迅即被丢开不管,军卒们以伍为单位,极快的组成一个一个小阵,持矛携盾,铜剑在手中闪光。

秦军的小队编成采用的是所谓“花队”,即一伍卒中有弩卒二或三,盾卒一,矛戟卒一或二。在以往情况下,弩卒仅持弩而无短兵,近身搏杀时弩卒就没有作用了。采用胡亥建议的三锥步阵后,弩卒配剑及小圆盾,这样一伍就构成了一阵。对于经验丰富的军卒,一什还可化为三个三锥阵。

齐魏战车看着很吓人,但秦军的左右阵已经化为了疏阵,以伍为小阵,并不用盾矛组成密集阵墙硬扛。战车车速提起后转弯非常困难,直冲道路上的秦卒纷纷避开,杀伤力锐减。

战车冲进了秦阵,车上的戈手挥舞长兵砍刺秦卒,但多被大盾阻住,车上箭手射出箭矢又多被小圆盾遮挡。秦卒根本不与战车硬怼,军卒们放过战车,一个一个的小阵专杀随车而进的步卒,可怜那些步卒跟着战车跑了200多米正气喘吁吁,就被眼冒绿光的秦人卷入一个个小阵送了命。战车冲入秦阵不足五十步,车后的步卒已经消失了四成,剩下的也陷入了苦战。

分析秦军的战斗力为什么强,总会有几种说法,如二十级军功爵,如军法连坐制,还有秦人悍勇好斗等,另外秦军未接敌前即以箭阵远程打击,并用三段击的形式先声夺人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等等。真要论兵械,不谈本故事中的冒牌胡亥所进行的兵械改进,历史上秦弩不如韩弩,秦剑大多为铸造青铜,而六国多已配有铁剑。秦人戴冠而六国人顶胄(头盔),秦人多用无甲轻兵而六国人至少也以轻甲步卒为主。

秦人何以多胜?

总结历史上秦军多数情况下总能取得胜利的原因,二十级军功爵制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古时战卒就是农夫,脸朝黄土背朝天,耕种锄刨,而因为耕种不得法(所以我们这位后世来的胡亥才要倡导深耕法和堆肥法),产量很低,正常年景亩产不过一石半(90市斤/45千克),所以基本都是在温饱线上下。

当兵打仗,通过斩杀敌首既可获田还可获岁俸并可得到奴隶,有农奴可使耕田的人力增加,有岁俸可以基本保证一家不致饿死,奖励的田亩所获就可以用来添置衣物器具,改善生活质量……

虽然打仗会死人,但对于挣扎求生的庶民来说,反正几近一无所有,打仗杀人可以让自己富庶起来,是很值得冒险赌一把的,尤其先秦时代的人悍不畏死,那么多死士的存在就很说明问题,所以秦人勇猛善战。《战国策·韩策一》中所描述的“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意思就是,不披甲赤双足接敌,左手提首级,右臂挟俘虏。秦人认为披甲穿履不够灵活,宁愿以命相搏获取军功。

现在这些秦锐军卒虽然多不是老秦人,但编入了秦军,就执行军法连坐制,不奋勇作战而导致伍长、什长战死,而这五个、十个人手中又没有敌军人头,就是全被执行军法斩杀的结局。

后路堵死了,向前看呢?这些人的大部分是刑徒,皇帝说了人头可以抵刑期,抵光刑期就按正常军功受爵。皇帝说话算数,函谷关和荥阳两战,已经有很多刑徒不再是刑徒了,还有从刑徒一跃而得受爵的,前途光明的很,所以这帮人甚至比当初的老秦人还更为凶狠吓人。

更热闹的是,咱们这位胡亥觉得这样还不够,于是把护军的作用也发挥到了极致。

大秦在各军中都派有护军,护军的职责就是考察选拔武将,并监督各级将领,有监军之责。

秦锐军中自然也有护军。

胡亥把陈平任命为护军都尉,总领秦军的护军。既然陈平是护军都尉,胡亥就交给了他一项任务,各军护军不但监督和考核选拔武将,还要搞搞洗脑性的工作。在秦锐军中,无论是原来的中尉军、卫尉军还是刑徒,兵练的一部分就是讲讲天下形势,从思想上武装这些军卒。

胡亥让陈平指令护军们,要反复的、不厌其烦的告诉军卒,大秦本来天下安定,但山东的那些义军一起,山东动荡,壮夫从军,必有死伤,人口就会大减,然后无人耕作就会导致饥荒,广大山东人民就会流离失所。虽然过去秦律严苛不合理、徭役也非常繁重,可现在在无上英明、年轻有为的二世皇帝领导下,秦律会针对山东进行重新修订,徭役也会大大减少,至少伟大的皇帝陛下不再会为自己的享乐而征徭役,所以消灭掉影响大秦安定团结的因素,以后的生活就将会更美好……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