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尽在御龙小说网!御龙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都市言情 > 初入职场 >第十章续住10(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十章续住10(1 / 2)

“你们不知道关于石敬瑭还有典故,要听吗?”纪晓明笑了笑说,“晓夫,要听吗?”

“嗯,”纪晓夫笑了笑说,“当然要听。”

“你们呢?”纪晓明又对邹学明和罗峰说。

邹学明和罗峰点点头。

“好,那我继续,”纪晓明说,“这个典故是‘河东断案’。

治理河东时,好多事石敬瑭都要亲自处理,尤其是一些疑难的案子。有一次,一个小店的妇人和军士争执,告到官府,妇人说:‘我在门外面晒谷子,被他的马吃了很多。请大人明断。’军士却说冤枉,但又没法证明自己的清白。石敬瑭就对断案的属吏说:‘他们两个人争执不下,那用什么判断是非呢,你给我把马杀掉看看肠子里到底有没有谷子。有就杀军士,没有就杀妇人。’于是就将马杀死了,马的肠子里没有谷子,证明是妇人在诬陷军士,想讹诈他钱。石敬瑭就下令将那个刁妇处死了。

处死确实有些重了,但五代时的法律就是这个特点:立法重,处刑残忍。像凌迟即民间说的千刀万剐这种残酷的刑罚也经常用。这次处死妇人以后,境内肃然,再也没有人敢耍刁欺负别人了。

石敬瑭断案有时也用情理处理,这反而使一些棘手的事迎刃而解,当事人也都心服口服。

有人卖地给他分居的哥哥,价钱没有讲好,弟弟就要卖给别人。买主为防以后哥哥找麻烦,就让弟弟拿哥哥同意转卖的书面文书来。哥哥不肯给,弟弟就告到官府。县令认为兄弟俩都理屈,然后送到石敬瑭那里请他处罚,石敬瑭说:‘人之所以做不义之事,是由于我这个父母官新来,没有及时教育百姓,我很惭愧。如果论他们的是非,哥哥得到好地,弟弟卖个好价钱,说有理都有理,说无理则都无理,但哥哥作为兄长不对的地方多一些,应该重打哥哥一顿板子。至于地,就卖给出高价的人。’大家听了,都很佩服他将这个棘手的案子断得如此明了。

还有关于他成为‘儿皇帝’有一个传说,想听吗?”

“都是封建迷信,谁想听。”纪晓夫不屑地说。

“我们想听听”,邹学明和罗峰异口同声地说。

纪晓明说,“那我就讲讲,石敬瑭为自己编的借口,以及人们对于他成为皇帝的宽容,这也是一种对上位者的吹捧。”

纪晓夫说,“嗯。我听听他们怎么捧这个‘儿皇帝’,还拿他做挡箭牌。”

“呵呵,”纪晓明无奈地笑了笑,继续说,“那就听好了。

对于这个儿皇帝,历史上还是有人认为他是天意使他登上了帝位。这方面很普通的就是用一些离奇的传言附会他。石敬瑭原是后唐明宗的女婿,在宫中人们称他为石郎,在李从珂进攻洛阳时,石敬瑭也从太原领兵赶去,据说当时京城夜里有很多狼乱窜,不少跑进了皇宫里,李从厚便让人射狼。因为‘射’与‘石’音相近,‘狼’又与‘郎’同音,因此用这件事影射石敬瑭。

还有一件事说在后梁初年,潞州也就是今山西长治,有百姓伐树,树倒后竟自己分成了两半。里面有六个字,那就是‘天十四载石进’。朱温将树藏到库中,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等到石敬瑭当了皇帝,就有人出来说,从后唐李存勖建国到石敬瑭称帝正好十四个年头,‘天’指的是李存勖在天右二十年继位。而‘石进’指的是石敬瑭建立后晋,‘进’和‘晋’同音。还有人说,在后唐末帝李从珂老家镇州也就是今河北正定,祖居旧屋的旁边有座寺庙,庙里的一尊石像无故摇动起来。以此来影射石敬瑭要动摇后唐的江山社稷。在封建社会,神灵和迷信盛行,有的是百姓用巧合的事附会,有的却是当权者或者皇帝本人授意他人故意编造的。不管怎样附会,石敬瑭的恶名在历史上很难抹掉了。

石敬瑭靠契丹的支持,也是靠武力得了帝位,和他原来一样的各地将领们也想做这个皇帝宝座,所以反叛的接连不断。再加上石敬瑭称帝后,用人和施政措施不当,民心开始背离,这又给属将们作乱提供了借口和有利时机。

镇守魏州的节度使范延光觉得总被石敬瑭猜疑,为防以后生变,就先在魏州叛乱称帝了。石敬瑭派去的杨光远不但没有攻击范延光,反而和他合伙反叛,石敬瑭的两个儿子也先后被杀。最后叛乱虽然平息,但两个儿子却失去了,叛乱给石敬瑭的打击很大。

后来,镇州的节度使安重荣也在北方叛乱,他对石敬瑭卑事契丹非常不满,经常斥责路过的契丹使节。最后安重荣由于部将投降而失败,自己也被杜重威杀死,但这两次大的叛乱使本来心里就对仰契丹人鼻息而憋气的石敬瑭更是急火攻心,对于其他的将领也无法信任了,病情也开始加重,在安重荣叛乱的第二年,石敬瑭就死去了。给儿子留下了一堆烂摊子,儿子石重贵继位后,仅四年晋朝就被叛降的将领和契丹一起灭掉了。

这就是后世记录下的一些关于‘儿皇帝’石敬瑭的典故,也为许多卖主求荣的臣子提供了挡箭牌,更是许多君王的底线。”

“没想到石敬瑭还为自己找了那么个传说,难怪称晋。”纪晓夫不满地说,然后转移话题说,“不要再说石敬瑭了。五代十国还没有说完了,不要再转移话题了。”

纪晓明说,“你们也这样认为?”

“我想听五代十国,”罗峰说,“后面还有吗?”

邹学明看了看纪晓夫,宠溺地说,“既然阿夫这么说,我没什么意思。只要晓明大哥讲得,我都喜欢听。”

纪晓明说,“本来,我想给你们简单介绍一下石敬瑭与其他几位帝王关系,你们这样说,我就不说了。”

罗峰说,“别,讲一下。”说着拉了拉邹学明的衣衫示意邹学明表态。

邹学明无奈地说,“一切听晓明大哥的。”

纪晓夫说,“既然大哥想说,就把他们的关系串一下,正好让我知道什么是‘晋唐争霸’的原因。”

“既然妹妹也想听,做哥哥的一定满足”,纪晓明笑着说,“高祖父是石璟,在唐宪宗元和年间也就是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和沙陀军都督朱耶氏从灵武入关归附唐朝,唐宪宗李纯嘉奖他,把他派到河东阴山府任副校,因守边有功历官至朔州刺史。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追封为孝安皇帝,庙号靖祖,陵墓称作义陵

高祖母是秦氏,追封谥号为孝安元皇后。曾祖父是石郴,早逝,追封左散骑常侍,尊奉为孝简皇帝,庙号为肃祖,陵墓称惠陵。曾祖母是安氏,追封谥号为孝简恭皇后。祖父是石翌,曾任振武军防御史,追封尚书右仆射,尊奉为孝平皇帝,庙号睿祖,墓寝称康陵。祖母是米氏,追封谥号为孝平献皇后。父亲是石绍雍,本名臬捩鸡,善于骑马射箭,胸怀长远大志,服侍李克用、李存勖两代,多次创立战功,仅次于周德威,历任平州刺史、洺州刺史,死在任上,追封为太傅,尊奉为孝元皇帝,庙号宪祖,墓寝称昌陵。母亲是何氏,追封谥号为孝元懿皇后。兄弟有石敬儒即石敬瑭的哥哥;石敬威即石敬瑭堂弟,也是石敬瑭叔叔石万友之子;石敬赟即石敬瑭堂弟,也是石敬瑭叔叔石万友之子;石敬晖即石敬瑭堂弟,也是石敬瑭叔叔石万诠之子;石敬德即石敬瑭的弟弟,不知是亲弟还是堂弟;石敬殷即石敬瑭的弟弟,不知是亲弟还是堂弟;石重胤即石敬瑭的弟弟,不知是亲弟还是堂弟,石敬瑭喜爱他,将其收为养子,所以他名字和石敬瑭的儿子们一样有‘重’字。后妃有李皇后即永宁公主,也是后唐明宗李嗣源又名李亶的女儿。他的儿女有亲子分别是长子即虢王石重英,次子即楚王石重信,第三子即寿王石重乂,第四子姓名失考,第五子即夔王石重进,第六子即陈王石重杲,第七子即石重睿未封王,还有养子即剡王石重胤,那就是按‘郯王以下诸王传,《永乐大典》原阙。《新五代史》云:重胤,高祖弟也,亦不知其为亲疏,然高祖爱之,养以为子,故于名加‘重’而下齿诸子。《通鉴·齐王纪》:高帝少弟重胤早卒’。以及出帝石重贵即石敬瑭的养子,也是其侄子,石重贵于石敬瑭死后继承皇位,数年后契丹征晋,国破被俘,终年六十一岁;至于女儿有长女即长安公主。

还有石敬瑭的先辈数次与后唐交战,又称争霸,但是当时石敬瑭还没有做皇帝。后来石重贵被臣子被叛,也就是未来的刘知远即后汉高祖。

接下来我要说的后汉的建立与后晋的灭亡。”

“嗯”,纪晓夫认真地说,“我终于知道了一点联系了,继续说”。

邹学明和罗峰也点点头,示意纪晓明继续说。

邹学明说,“刘知远也就是生于公元895年,而死于公元948年,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称帝后改名刘暠。他是沙陀族,太原府太原县也就是今SX省TY市人。

刘知远自幼不好嬉戏,沉重宴言,长大后,与后晋高祖石敬瑭皆为后唐明宗帐下偏将。因曾解救石敬瑭于战场,故当石敬瑭出镇太原时,任刘知远为押衙。在后唐废帝时期,石敬瑭将要举兵,刘知远与桑维翰为之谋划,从而成为后晋开国功臣,并开始统领禁军。天福二年也就是公元937年,刘知远迁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忠武节度使。不久,另一位重臣杜重威代刘知远领忠武军,刘知远徙任归德节度使。天福五年也就是公元940年,刘知远待任为邺都留守。次年,徙任为BJ也就是今山西太原留守。后晋出帝即位后,与契丹断绝关系,为避免刘知远居功有异志,先后封其为太原王、北平王,拜北面行营都统。但刘知远并未出兵抵御契丹,反而在契丹灭后晋时奉表于耶律德光。他在看清契丹无法稳定中原局势的情况下,于开运四年也就是公元947年二月称帝,稳定并收取中原各个藩镇的军心。六月,刘知远入东京也就是今河南开封,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后汉建立之后,首要任务是稳定中原局势。而其中一大隐患即天雄节度使杜重威。于是刘知远几乎花费一年时间亲征杜重威,使其归服。十二月,刘知远长子魏王刘承训去世,刘知远悲痛万分,以致病重不起。乾祐元年也就是公元948年正月,刘知远更名为刘暠,数日后去世,时年五十四岁,次子刘承祐即位。谥号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睿陵。

想知道刘知远是怎么当皇帝的吗?”

“想”,三人异口同声。

“石敬瑭当了七年儿皇帝,于后晋天福七年也就是公元942年死去。养子石重贵即位,是为后晋出帝,刘知远也迁检校太师,进位中书令。

后晋开运元年也就是公元944年,契丹主耶律德光率军南下,大军直抵澶州,派蕃将伟王领兵进入雁门关。刘知远作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在忻口大破伟王,累迁太原王兼任北面行营都统,北平郡王、太尉,之后诛杀吐谷浑白承福等五支部族共四百人,以另一部族的王义宗统领五族中其余的人,又在朔州阳武关再破契丹。刘知远在这段时期的主要意图是称霸河东,成就王业,因此对朝廷的诏命半推本就,一方面不服调遣,作战中逗留不进,另一方面也主动出击一下。

后晋开运四年也就是公元947年正月一日,契丹进犯京师,俘虏了后晋少帝石重贵北去,后晋灭亡。二月一日,耶律德光具办汉族的礼制衣服,登上崇元殿接受朝拜,诏令改晋国为大辽国,大赦天下,称年号为会同十年。刘知远遣牙将王峻向契丹奉表投降,耶律德光诏令褒扬嘉奖,称刘知远为儿子,并赐给一根木拐。按契丹的礼法,贵重的大臣才能得到这种赏赐,就像按汉族礼仪赐给假节一样。王峻拿着木拐,契丹人望见他都纷纷到路边避让。王峻回来后,对刘知远说契丹政治混乱,一定不能攻占中原,于是便商议建国。至于建国称帝则是一个开始。

这时,秦州节度使何建归降后蜀。后晋开运四年也就是公元947年二月十二日,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与他的文武将吏等,认为中原没有主人,刘知远的威望日益隆盛,众心所归,写信劝他登上帝位,刘知远谦让不答应,此后众官三次上书,诸军将吏、贵臣耆老,一个接一个地恳切陈请,才发布文告应允。十五日,刘知远看准时机,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他没有马上改国号,但弃开运年号,而延用石敬瑭的年号,称天福十二年。接着,刘知远下诏禁止为契丹括取钱帛;慰劳保卫地方和武装抗辽的民众;在诸道的契丹人一律处死等等。于是晋朝旧臣纷纷投诚归附。

契丹在中原人民抗击下退出后,同年六月刘知远进入开封并建都,改名为暠,改国号为汉,改天福十三年为乾祐元年,蠲免赋税,大赦天下,称帝。刘知远果断采纳了皇后李氏的建议,一改过去靠括民财犒军的惯例,而是拿出宫中所有财物赏赐将士,果然深得人心。契丹军进入中原后,到处以‘打草谷’的名义掠夺财物、杀害无辜百姓,中原地区人民反抗不断,耶律德光被迫北撤,留萧干守卫汴京,刘知远看准时机,采纳了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进而图天下’的正确建议,命史弘肇为先锋,举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无敌,很快拿下了洛阳和汴京。刘知远稳定中原局势后,令魏州的杜重威移镇归德也就是今河南商丘南,与原归德节度使高行周对调,杜重威抗命不从,刘知远令高行周与慕容彦超率军讨伐杜重威,杜重威誓死守城,汉军日久无功,刘知远恐生他变,亲自来攻,死伤甚巨,刘知远见强攻不克,多次遣人招降杜重威,许以不死,此时魏州粮草用尽,城中将士多逾城逃亡,十一月二十七日,杜重威出城投降,刘知远言而有信,没有杀杜重威,封其为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楚国公。至此,中原基本上平定。

至于后汉灭亡,那要说一下其子刘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这也是后汉的最后一个皇帝。

后周也就是公元951年到公元960年,中国五代时期中原最后一个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共历三帝,享国十年。

汉乾祐三年也就是公元950年,后周太祖郭威在后汉隐帝刘承祐时起兵反叛,于次年也就是公元951年夺取皇位,建立后周,也是后来称为‘郭周、柴周’。郭威登基后减免徭役,整顿军纪,打击腐败,为后周之后的征战打下基础。显德元年也就是公元954年,郭威去世,其养子柴荣即位,即后周世宗。柴荣在高平之战中成功抵御北汉的进攻,稳定了政权。随后通过对禁军的改革,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努力清除五代弊政,使国力增强。从显德二年也就是公元955年到显德五年也就是公元958年,柴荣三次南伐南唐,迫使南唐取消帝号,割让长江以北地区。同时派偏师伐后蜀,收取秦、凤、阶、成四州。显德六年也就是公元959年,柴荣亲自率军北伐辽朝,收复辽所占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及莫、瀛、易三州土地。正当大军挺进的关键时刻,柴荣病重,遂回师开封。同年柴荣因病驾崩,其幼子柴宗训登基,即后周恭帝。显德七年也就是公元960年,禁军将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逼迫恭帝禅位,建立北宋,后周灭亡。

后周极盛时的统治范围包括今中国河南、山东、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湖北北部以及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地区。

作为五代中的最后一个王朝,后周世宗柴荣推行的改革,顺应了当时的形势,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