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尽在御龙小说网!御龙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梦斗康麻子 >第46章 县令可不好当46(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46章 县令可不好当46(1 / 2)

老百姓们对这个红薯的接受度并不高,虽然煮熟了之后很清甜,烤一烤还挺香,但是敢下嘴的人并不是特别多。

总不能让这些红薯就烂在地里,那些被我们俘虏的清军,算是倒了霉,也不应该算倒霉。

他们每天的粮食当中增加了红薯这一项,喝的粥里吃的饭里全都有红薯块。

现在种的红薯应该是品种有问题,基本上都是比成人的大手指粗一些,没有像后世的那些,一个红薯得长到一两斤的那种。

糖分也没有后世的那些用化肥催出来的红薯那么高,口感我觉得反而比那些大红薯口感要好。

但问题是,老百姓们不接受,我只能抓紧时间修了几台水磨,日夜不停的把上千亩地生产出来的红薯,大量的磨成了红薯粉。

把这些新鲜的红薯磨成粉之后,那些老师傅们立刻就会弄了。

和折腾米粉就是一个套路了,可以加点明矾到开水锅里过一下,那就是粉条。

也可以把这些粉晾干了,再打成粉末,那就是粗淀粉。

又有一群老师傅,经过多次实验之后,找出来用红薯酿酒的方法,消耗了几千斤的红薯,酿了几百坛的酒。

但是这群酿酒师傅们不敢保证这些酒真的能成,他们刚开始并不赞成第一次实验,就搞这么大的量。

但是我在电脑上看到的视频和这些大师傅们的酿酒程序基本差不多,也就是用的酒曲不同。

所以我觉得不成功的概率不高,最多是质量和产量的问题,所以就用低价订购了一批酒坛子,先酿上一批再说。

后面还有土豆和玉米,我估计短时间之内老百姓们吃这些没见过的食物,有点难度,还是酿成酒打成粉方便储存。

刚把红薯处理完,土豆又该收割了,虽然土豆的生长期比红薯还要短,但是我们从老家运过来的红薯是红薯秧。

到了播种的季节,直接插在土里,就算种上了,而土豆却存在一个育秧的过程。

得把土豆放在合适的环境当中,让它发芽再把每个芽带下面的土豆进行一下切割。

等到这些土豆芽都长的大一点了,再移植到农田当中去这个过程一折腾,播种的时间就比红薯的晚了差不多一个月。

组织那群清军的俘虏花了四五天的时间,把将近2000亩的土豆全给收了。

别看我们使用的土地是刚刚开荒出来的,但是原来这些土地就是农田,是后来荒芜了。

而且我们还在种植之前进行了大火烧荒,土里的腐殖质并不算少,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肥沃的。

而且我们用的土豆相对来说算是挑选出来的高产品种,基本上每个都有成年人的拳头那么大,比其他的那些像鸭蛋大小的土豆产量高了不少。

基本上达到了每亩三四百斤。

那高高的土豆山确实很有冲击力,大致的秤了一下,将近100万斤的土豆。

而老百姓对土豆这种食物却接受度很高,因为广东地区已经有不少地区开始小规模的种植这种玩意儿了。

只不过他们种的土豆尺寸都比较小。

很快,老百姓就总结出吃这种土豆的方法,虽然这些土豆保存的不好,表皮部分会有毒素,吃起来会嘴麻。

不过沾上一点草木灰一块吃下去,那些草木灰中的活性炭就把毒素给吸收了,不会影响身体。

不过100万斤也有点太多了,全县的老百姓拼命的吃,也吃不了太多,毕竟这是土豆把它当饭吃,还是有问题的。

广东这个地方就是好,植物的生长期非常的长,把红薯从土里刨出来之后,把那些长的粗壮的红薯秧直接埋在土里就算是又种下了红薯。

等到秋天入冬之前就又能收一批红薯了,土豆就又麻烦了一点,需要育秧切块,但是现在种下去,秋天还能收上一批土豆。

而我掌握了两个县的劳动力之后直接用粮食和盐付账,用了超过3000名的劳力,就干一件事,开荒。

把那些原来是农田,现在是荒地的田地进行处理,再把红薯和土豆种下去。

我为什么不种玉米?因为我发现玉米这个玩意儿太容易倒伏了,而且广东这个地方的鸟太多,活物太多。

我们种下的玉米最后收回来的还没有我们的种子多。

要是没有人经常的去伺候,种一亩能毁掉半亩,风吹倒一批,被鸟毁掉一批,最后还有野猪过来把玉米全给你啃了。

最可恶的还有猴子,猴子是山上的玩意儿,你们跑平原来逛荡干什么?

只要他们盯上一片玉米地,那这块玉米地上就不会有剩下的玉米棒子了。

我一考虑也确实是,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打仗,真打起来了,也就是土豆、红薯埋在地里,这些东西能够保存下来。

玉米这些玩意儿人可以吃,马可嚼,绿油油的肯定是很好的青饲料,肯定逃脱不了大部队的毒手。

最后,老农们建议我还是老老实实的在县城的周边种了些玉米,在偏远的地方,还是种土豆和红薯,这种果实在地底下的玩意儿安全一些。

最关键的一点,红薯和土豆的田间管理非常的简单,哪怕是周围杂草丛生,也就是会影响最终的产量。

而且收红薯收土豆也很简单,抓住秧子使劲的拔出来,红薯、土豆跟着一块儿出来了,连土地也松开了,都不用进行犁地了。

那些老农民还告诉我,种过土豆和红薯之后那样的地实际上就被松过了,在刨出红薯,土豆之后,顺便把地上翻出来的那些杂草都一翻,让他们的草根在太阳下直接晾晒,把这些杂草晒成干草。

只要种上两三次,土豆,这块地翻上三四次,杂草就会大量的减少,然后再种其他的作物就会省事很多。

现在两个县交界地方,基本都是荒地,原来都是不错的农田,现在全荒废了。

如果把这些荒地全开垦出来,至少得有七八万,产量不用太高,能亩产100斤的粮食,我就敢养5000名的士兵。

但是我雇了人挺多,最后也就是整理出来不到两万亩的土地,再多还能弄出来,但是种苗不够了,就算是种红薯,也得有红薯秧子才行啊!

忙活了一阵红薯和土豆之后,我又要折腾士兵们身上的铠甲了。

本来我对铠甲的需求已经没有那么迫切了,在铜鼓县和清军打了两仗,缴获的铠甲兵器数量不少。

虽然皮甲的质量一般,但是挑选挑选,我这270名的专业军士,每人穿上一身皮甲还是有的。

剩下的那些发给下边的民团,先不说质量怎么样,至少像是个武装分子了。

把我的注意力转移回来的,是当初我在海口搞的个项目。

那个时候找了几个制造藤盾牌的老师傅,给了他们一笔钱,让他们用做盾牌的材料制作铠甲。

虽然耗时很长,但是前几天,两套全身铠甲给我送过来了。

先不说这个铠甲结实不结实,但是至少从卖相上看,还是很不错的。

猛一看非常像美式橄榄球那些运动员们穿的那身护甲。

不过要比那些运动员身上的护甲零件多的多,有护裆,有护腿,还有圆筒状的,安装在胳膊上的护臂。

全部安装起来之后,就和欧洲国家的那种全身板甲非常类似了。

就是还少了一个护面,脸上再扣上一个面具,完全可以冒充欧洲武士。

我没着急对这个铠甲的防护力进行测试,先研究了一下它的结构。

发现这个铠甲一共是两层,基本是用和筷子粗细的浸泡过桐油的一种树藤编织而成的。

树藤之间,还有一些细铁丝编成网状,增加铠甲的防护力。

这里面还有像手指头那么粗的藤子作为骨架,把整个铠甲的形状支撑起来。

虽然用了两层但实际的重量并不重,全身所有的零碎装起来,也就是不到20斤重。

要是去掉了胳膊腿上那些零件,只要护住躯干部分的铠甲,那就连十斤都不到。

然后就是测试它的防护力了。

首先,对弓箭,弩箭的防护力还是相当的不错的,50米的距离,就算是那些高手能够直射的,也很少能射穿这个铠甲。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