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尽在御龙小说网!御龙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其他类型 > 等待审判:破碎的连接 >第14章 问佛14(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14章 问佛14(1 / 2)

冯小草有些迷茫了,她不确定这人世间里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她甚至都觉得不了解自己了,她觉得自己再这样下去是会出问题的,她想拯救自己,她记得朋友告诉她每个人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自己若不想走出来聆听外界的声音,自己若不想睁开眼睛看看外面的风景,那就没有任何人能阻止她沉陷下去,就如同一个人陷在了沼泽地,自己一个人越挣扎,陷入泥潭的速度越快,自己的身体越难受,只有自己想办法争取外界的帮助,才能突破困境,获得新生的希望。

“我该怎么做呢?”冯小草在心里思考着,她想起来了十多年前的那棵银杏树,她的第一份爱情在那里有了波澜,她觉得自己应该去那里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坐标。

冯小草又回到了那座寺庙,那棵粗壮的银杏树还站在那里,虬蟠的树干盯着舒散的树冠,静静地聆听着佛响梵音。她站在树下,内心有些失落,曾经有一个人陪着她站在这里,如今站在原地的是她自己一个人,眼看着被挂在树上的祈福签越来越多,她心里想自己的幸福终究还是没有得到佛的眷顾,有可能是自己的心不诚吧。

冯小草双手合十低下头默默地拜着,她决定这一次要为自己挂一张祈福签,便转身要去为自己做一次主——去选一枚祈福签,把十多年前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十多年的事情成了她的遗憾。

冯小草愉快的走到“法器流通处”,却看到门外的人太多了,拥挤在那狭窄的木门外都挤不进去了,她心里笑笑:“看来佛门还真是难入啊,这么多人想得到佛祖保佑,不知道佛祖能忙得过来吗?”

冯小草的嘴角隐现出一抹笑意,她不是嘲笑,自己不也是其中之一吗?她是忽然明白了一点——幸福是靠别人来恩赐的吗?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外,冯小草心里犹豫不决——自己是不是还要等着迈进那扇古朴的门?

“施主,有缘”,佛音深沉。

“哦?”冯小草疑惑地转头看看周围,是谁在说话?是谁在跟谁说话?

“女施主……?”佛音寂静。

“我吗?”冯小草迟疑,她看到不远处的的亭台上,有一青年僧人,双手合十,笑眼微迷,看向自己。

“施主可否借一步说话?”佛音无量。

冯小草下意识的走向亭台,她不认识青年僧人,但她听到了佛音召唤,那是一种莫名的力量吸引着自己走过去。

“大师,您……?”冯小草用眼神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施主,稍安”,佛音沉闷。

正在这时候不知道是谁敲响了这座千年古刹的钟鼓,那低沉洪亮的钟声,惊起了庭院里的鸽子,亭台里一僧一俗不言不语,晨曦里飘来淡淡的檀香气息,那是风送来了大雄宝殿里的燃香味,明媚阳光下的银杏树周围,又围绕了一些男男女女,小草静静地等着。

“施主看到了什么?”青年僧人抬手指向天空,天空万里无云,晴空一片,几只鸟儿飞进院子里,停留在僧舍屋顶。

“我……。”

“施主在心里回答自己就好了”,佛音轻渺。

冯小草站在亭台上,眼看着旁边站着的青年僧人,单掌立佛,单手捻珠,口中在嗫嚅念着。

冯小草感觉周围一片肃穆寂静,原本略显嘈杂的院子里,仿佛就只有她一个人。她看着天空,内心感觉一片纯净,这么纯净的时空是多么美好啊。

“施主,寺外莲池里有莲花”,青僧目不斜视,看着院子里的众生,继续说:“施主可否知道莲花之下是什么?”

“是水,是污泥。”

“施主看的是污泥,可知佛祖看的是什么?”佛音顿挫。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没有人逃的了尘世,佛祖也立在这人世间。”佛音绕梁。

“施主有缘,可以去看一下心经”,佛音如缕。

“心经?”冯小草第一次听说。

“施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全文260字,是由观自在菩萨向以智慧第一著称的舍利弗讲授的,是一场以通达一切诸法的大智慧为主旨的对话。佛教中诸事都讲究一个‘缘’字,今天咱们机缘巧合,贫僧与施主共同研习一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贫僧的师傅传授给我五年多时间了,我起初对这260个字符并没有多少印象,但星奔川骛,岁聿云暮,这260个字也逐渐在我的脑海里刻下了抹不去的印痕。”青年僧人缓缓地说。

既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典之一,那么历史上自然有多位高僧大德对她进行了不同的讲解,而这些讲解也对普罗大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启迪。

“星霜荏苒,居储不息,如今贫僧也试着为施主解读一下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我第一次对世俗世界的人讲,女施主但听无妨,也不必在意对与错,我对施主讲的心经不是按照佛教徒的标准来解读,而是通过贫僧对整篇心经文字字面上的理解,来通读一个人生感悟”,青年僧人气定神闲地向冯小草传授:

慈悲的观自在菩萨啊,在体悟、弘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一妙法大智慧时,感觉到了“五蕴”都处于“自性空”(佛教上的一个术语,大意是任何事物既有它自身存在的有形或无形本体实体,也有它自身存在的内在本性实质,即所谓“空”——是相对物质形态特征而言的肉眼看不到的非物质),能够让众生超越一切苦难、烦恼,感受到恬静自然的气息。(然而,处于人世间的每个人,每天都生存在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纠缠之中。)

舍利弗啊(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我们看到的一切有形的具体事物——“色”,其实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包裹在实体内里的实质——“空”——因机缘聚合而成的;而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事物本质——“空”,其实早已“因缘际会”而成为我们所看到事物实体——“色”,所以有形的实体“色”和无形的实质“空”,其实是和合不二的一体啊。由此,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受”,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外界事物的思虑——“想”,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外界事物的接触——“行”,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识”,也是如此。故而我们说引起众生苦难、烦恼的“五蕴”的实体和实质,其实都是相互依存、相融共生的。

舍利弗啊,我们所看到的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我们凭空臆造和想象的,“五蕴”的本体和实质都是“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感受到、意想到的一切,都是它的内在实质——“空”——因缘际会聚合而呈现出来的“相”而已,它们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不会无缘无故的毁“灭”;不会无缘无故的染“垢”;不会无缘无故的纯“净”;不会无缘无故的虚“增”;不会无缘无故的递“减”。这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的。

因此啊,在这个浩渺的“三千大千世界”里,如果我们体悟到了“自性空”,那么我们就不会在意眼睛所看到这些虚空无有的着“相”——那些实质上就不存在的具体的形“色”,自然也就没有具体的感“受”、思“想”、言“行”、认“识”了,进而也就不存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了,那么也就没有“眼”看到的“色”、“耳”听到的“声”、“鼻”闻到的“香”、“舌”尝到的“味”、“身”体会到的“触”、“意”想到的“法”了。

我们看到的形色、听到的声音、闻到的味道、尝到的滋味、触摸到的东西、意识里的想法——这些一直纠缠我们,让我们痛苦、烦恼、欢乐和幸福的事物,其实都是不存在的,不过都是众生内心因贪嗔痴而滋生出的欲念之火而已。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