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尽在御龙小说网!御龙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淮右布衣逆天记 >第二十九章 刘伯温出山30(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二十九章 刘伯温出山30(1 / 2)

刘基,又叫刘伯温和刘青田,“伯温”是他的字,“青田”是他老家,也是他的外号,就跟李鸿章人们都叫他李合肥差不多,但江湖上叫他刘伯温的比较多。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湖刘伯温。”这是后人对刘伯温的历史评价,跟诸葛亮俦类。

刘基这家伙是元朝的进士,能考上进士的都算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古代的科举制度确实很考验读书人,如果你不是读书料,考一辈子顶多也就能勉强混个秀才。

但我们的刘基同学很显然是个百年难遇的读书奇才,他1311年出生,1333年考上的进士,23岁就考中进士,放到现在,那都是能进清华北大的人才。54岁才考中举人的范进和那些上榜困难户,估计一想到刘基这种学霸型人才都会恨得牙痒痒!

在古代要想出人头地,一般要靠读书,少部分靠造反,但造反的代价太高,一般人不会走那条路。要读书你也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科举”。

古代的小盆友们读书不像现在全部都得要求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那时读书都是有钱人家男孩子的事儿,到一定的年龄,先取私塾里启个蒙,所谓启蒙就是私塾里的先生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录取学生,如果你是那种整天两条鼻涕随时一进一出或是坐不住三秒屁股就疼的熊孩子,肯定没戏。

私塾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私立学校,政府开办的叫“社学”,但社学一般没多少人去上,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都太差,参加科举的都是奔着当官儿去的,根本没时间浪费。

古代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跟现代差不多是反着的,私塾是公认的学校,学生在学校从不举行毕业典礼,因为不发毕业证,举行起来就比较尴尬。

如果你一直考不上,家庭条件好的可以一直待在学校,差一点的就回家自己复习,等开考的时候再去交报名费。

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成人高考和在职研究生考试。

那时候公开大学的大学叫“国子监”,里面的学生有个统一的称呼“监生”,谐音有点像“捐生”,没错,就是捐来的,有“例监”、“荫监”和“恩监”,也就是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和烈士的后代,还有一些落榜的也会进去。

国子监里边的学生也可以跟平民百姓一起参加科举,但如果考不上,他们的文凭就是“监生”,文凭的含金量虽然不高,但一点也不影响就业。不过,自古以来就业好像跟文凭都不会有太大的关系。

科举取得功名的学生一般都不太看得起监生,就像现在全日制毕业的大学生看到非全日制学生时那种奇怪的眼神。

学习的课本就是四书五经那一套。

考试分为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过了府试)(县级统考),别人就叫你童生;考过了院试(地级统考),别人就叫你秀才;考过了乡试(省级统考),别人就叫你举人;考过了会试,别人就叫你贡生;考过了殿试的,别人就叫你进士。

乡试是三年一次,当年的八月份举行,会试是举行完乡试次年的二月份举行。时间接近于现在的高考和研究生考试。

科举这种兴起于隋朝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一直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科举”听起来好听,但一点也不好玩,根本不像跳“科目三”那么欢乐。除了考上的,还有考疯的,考病的。考场中看见几个须发全白的不用奇怪,皓首穷经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刘基能在23岁就搞到了进士文凭是绝对的学霸。这跟他的遗传基因有关。

他的太爷爷刘濠在宋朝是翰林院的掌书,也就相当于皇帝的大秘,关于刘濠,还有一个“刘濠焚宅”的典故。

家族里有这种读书的基因,读书对于刘基来说那就是小菜一碟。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