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尽在御龙小说网!御龙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糊清灭洋1880 >第18章 人才116(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18章 人才116(1 / 2)

七月七日,李林杨带领黄鹄号再次出征非洲。

由于航程长,四千吨级的黄鹄号上只有两百多名红旗军官兵,仍然编制为一个混成营,营长吴天行。

黄鹄号上除了红旗军官兵,还有几名特别的客人,或者说自己人。

几个月前,徐寿老先生溘然长逝。徐老先生的遗体被送回老家安葬,现在徐寿的儿子徐建寅弃官来到了海安营,接手了潜艇项目的后续发展,也接了其父的技术衣钵!

话说,徐建寅可不仅仅是如同他父亲那般是一个纯粹的技术人员,他此时已经是堂堂的四品官,不仅在大清朝的军工业享有大名,而且对北洋海军的采购等都有相当的话语权。

中国无论是几千年前还是一百年后,都是官本位的国家。徐建寅能抛弃了堂堂四品官位,来为李林杨这个仅仅五品的武官效力,在这个时代乃是颠覆认知的事情。当然,徐建寅能来红旗军,并非受李林杨的吸引,而是其父徐寿老前辈的遗志。

徐建寅的到来,不仅仅是他自己,还带来了两个人和一个人的信息。话说,大清朝的洋务运动曾经培养了一个小小群体,名曰“留美幼童”,前后几批合计一百二十人。但是,大清朝因为保守,担心这些留美幼童忘记了“忠君”,在大多数人没有完成学业的时候,1881年就召回了这些人。其中仅有两人完成了大学学业,比如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比如外交官王庚。徐建寅带来的两人,以及提供信息的一人,都属于这个群体。虽然,这些人大多都没有完成学业,但在这个时代绝对是中国最有知识的一个群体。大清朝廷倒也没有很无视这些留洋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有比较好的安排,比如詹天佑等十六人就被分配到了福建海军,中法战争中马尾海战,还阵亡了一名留美幼童。

徐建寅带来的两人,一个叫做史锦镛,广东人。这位在美国就剪了辫子,还和美国妞谈起了恋爱。如此行为,肯定是不为满清官员所容的,回国之后没有分配工作,为了谋生就做起来了买卖。

另一个叫石锦堂,山东济宁人。这位和史锦镛的遭遇比起来就更令人唏嘘了。史锦镛是已经不能接受封建思想做出了改变。而石锦堂则是召回之后,为家乡人所不容,为其供职的官衙所不容,称其为“假洋鬼子”,年轻人气性大,气的连吐几口血,大病一场。

所谓一个人的信息,乃是一个叫王翰书的。此人也是留美学童,但是拒绝了清政府的召回(留美幼童有二十六人在美国死亡或者拒绝回国)在美国读完了大学,学的机械。虽然,美国在1882年已经颁布了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但王翰书早在1775年就去了美国,并且毕业后和一名美国姑娘成婚,故此还是有美国身份的。但是,工作生活中都难免受到歧视,因此有意带着老婆回国做一番事业。可是呢,大清朝,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人发挥能力的岗位,甚至是容不下这样的人!在大清朝的官员眼中,王翰书拒绝被召回,已经与叛国无异!

虽然,史锦镛只是在美国读了中学,石锦堂也仅仅上了两年大学,但是在这个时代绝对是难得的人才。至于王翰书,虽然没见到人,但也可以肯定是个人才。

李林杨此前接触的人才层次较低,红旗军系统中仅有那么一两个秀才十几个童生,若非徐建寅这种圈子,很难接触到类似这三人的“高端”人才。而,红旗军自己培养的高端人才,还需要等!

经过“面试”,李林杨准备把史锦镛派到班达共和王国,做黄仲通的副手。黄仲通在班达共和王国乃是李林杨的代表,其职务不仅仅是为李林杨打理有关地产矿业方面的事宜,还在南非的开普敦设立了公司,专门经营采掘金矿选金矿的设备。由于英国法律的规定,这些采矿设备和选矿设备几乎是必须从英国进口。因此,还需要在英国设立一个工厂,故此人手严重不足。再加上管理上,需要制衡,而史锦镛就是极好的人选。

石锦堂则是作为徐建寅的副手,一并去德国不莱梅船厂。

至于王翰书,那就来军工厂吧!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