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尽在御龙小说网!御龙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通俗趣说前汉演义 >第七十一回 报私仇射毙李敢 发诈谋致死张汤70(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七十一回 报私仇射毙李敢 发诈谋致死张汤70(1 / 2)

却说那李广因迷失道路误了约定的日期,愤慨之下自刎身亡,军士们虽想救他却已无法挽回,纷纷为他举行哀悼仪式。附近远近的居民听说李广自杀,也都伤心落泪。李广生前待人宽厚、对士兵有恩,行军打仗从不侵犯百姓,因此不论是他的部下还是普通民众,都对他怀有敬畏之心,不论是否熟识李广,闻听噩耗后无不为之动容。

李广有个堂弟叫李蔡,其才能远不及李广,但却因为随军征战立功被封为乐安侯,并升任丞相。而李广一生历经百战,却始终未能封侯。他曾与术士王朔交谈,谈及此事,王朔问李广是否有滥杀无辜之事?李广沉思良久,才答道:“我曾经在陇西太守任上诱杀了八百多名投降的羌人,至今仍深感后悔,莫非是因为这件事损了我的阴德?”王朔回应:“最大的祸患莫过于杀害已经投降的人,将军未能封侯,确实与此事有关。”此外,当年击杀霸陵尉也并非恰当之举。李广听后只能连连叹息。如今,他终于在边疆以死明志,遗体南归故土。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叫当户,次子名叫椒,三子名叫敢,他们均在朝中担任郎官。当户早逝,椒曾任代郡太守,但在李广之前病故,唯有李敢当时正随骠骑将军霍去病从代郡出发北征匈奴。霍去病出塞两千余里,与匈奴左贤王激战数次,皆取得胜利,擒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以及八十多位匈奴将领和官员,俘虏无数。左贤王败逃,霍去病于是于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并至瀚海巡行,然后班师回朝。汉武帝对此大为欣喜,再次增加霍去病食邑五千八百户,同时赐予李敢关内侯的爵位并增食邑二百户。卫青虽然功劳稍逊于霍去病,但皇帝特设大司马官职,由卫青和霍去病两人共同担任。赵食其因迷路失期本应处斩,最终以赎罪为庶人。此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汉军共歼灭胡虏约八九万人,但也造成了数万汉军伤亡,损失马匹超过十万。尽管取得了大量战果,但付出的代价亦是沉重的。

与此同时,伊稚斜单于在大败之后仓皇逃窜,与部众走散,右谷蠡王误以为单于阵亡,便自立为单于,收拢散兵。待到伊稚斜单于归来时,右谷蠡王才将单于之位归还给他,自己退位继续担任右谷蠡王。经此重创,伊稚斜单于被迫迁徙至漠北居住,自此以后,漠南地区再无匈奴王庭。赵信劝说单于向汉朝求和,于是匈奴派使者来到汉朝,重新商议和亲事宜。武帝召集群臣商议,大家意见不一,争论不休。丞相长史任敞提出可以趁机使匈奴成为汉朝的外臣,不应与其平起平坐进行和谈。武帝赞同这个观点,便派遣任敞陪同匈奴使者北上前往匈奴。然而过了几个月都没有收到回复,估计是因为任敞触怒了单于而被扣留。武帝对此颇为担忧,常常在朝会上提及和亲的利弊。博士狄山主张和亲,但武帝并不认可。武帝转而询问御史大夫张汤的意见,张汤揣摩到了武帝的心意,回答说:“这些儒生无知,他们的言论不可轻信!”狄山不肯示弱,反驳道:“我确实是愚忠之人,但比起那些伪忠,总要好些!”狄山的话虽然直率,但并无实际效果,反而激起了武帝的不满。武帝质问他能否镇守一郡而不让胡虏入侵,狄山承认不能;又问他能否镇守一县,狄山同样表示不行;最后武帝问他能否守住一个边防堡垒,狄山不好再推辞,勉强答应。武帝于是命令狄山去边境守一座障堡。谁知仅过一个月,狄山竟遭意外死亡,连头颅也不知所踪。人们普遍认为他是被匈奴杀害,但这其实是一个悬案,没有确凿证据证实。狄山可谓是含冤而死。朝廷大臣见狄山枉送性命,自然个个戒惧,此后无人再敢多言和亲之事。然而此时汉军元气未复,马匹短缺,也无法再度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进攻。只有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声望日益高涨,得到的赏赐和地位几乎与大将军卫青相当,而卫青则显得更加淡泊名利,受到的宠信也因此逐渐减少。即便如此,卫青身边仍有旧日门客追随,如荥阳人任安就一直跟随卫青未曾离开。

不久,丞相李蔡因盗用汉景帝陵园田地而被捕入狱,并因此事自杀身亡。他的侄子、也就是李广的小儿子李敢,在目睹父亲和叔父的悲惨死亡后,心中悲愤不已。自从他继承了关内侯爵位,并在武帝授意下接任郎中令一职后,一直认为父亲死得冤枉,决心为父报仇。在得知李蔡自杀后,更加激发了他的怒火,于是找到大将军卫青询问其父死因,并与卫青发生了冲突,甚至动手打了卫青。卫青虽受了伤,但并未对外声张此事,只是在家休养疗伤。

之后,武帝至甘泉宫狩猎,霍去病作为随行人员之一,趁机利用射杀野兽的机会,瞄准并射杀了李敢。事情发生后有人向武帝禀报,但武帝袒护霍去病,对外宣称李敢是被鹿撞死的,并未追究此事。天道轮回,大约一年后,霍去病突然病逝,武帝深感痛惜,赐予他景桓侯的谥号,并将他安葬于茂陵旁的高冢,象征他在祁连山之战的功绩。霍去病的儿子霍嬗承袭封爵,并受到武帝宠爱,官至奉车都尉,但也在随驾登泰山时不幸中途病故,父子二人皆英年早逝,且霍嬗没有留下后代,使得这一世袭封爵最终断绝。

与此同时,御史大夫张汤因为李蔡去世,原本期望自己能升任丞相,结果武帝却任命太子少傅庄青翟接替了丞相之位。张汤心生不满,暗中与新任丞相庄青翟产生了嫌隙,欲寻机构陷对方,但一时找不到机会,只能暂时隐忍。

此时,由于张汤拟定的新铸钱币质量轻而价值重,容易伪造,导致民间私铸成风。有关部门虽然奏请改铸五铢钱,但私铸现象依然严重,尤其是楚地尤为突出。为此,武帝召回前任内史汲黯,任命他为淮阳太守,希望借助他的威望来治理楚地。汲黯以身体多病为由推辞,但在武帝坚持之下,只好接受任命。在他临行前的宴会上,遇到大行李息,触发了一桩心事,私下里告诫李息要小心御史大夫张汤的奸诈行为,提醒他若不尽早揭露张汤的罪行,一旦张汤倒台,恐怕李息也将受到牵连。然而,李息并没有采取行动,依旧保持谨慎态度。

张汤则继续揽权怙势,气焰嚣张,对于反对他的人一律严加惩处。大农令颜异就因对白鹿皮币持异议而遭到张汤嫉恨。后来有人上书控诉颜异有二心,武帝便命张汤调查处理。张汤抓住这个机会,蓄意罗织罪名,尽管没有确凿证据,但仅凭颜异谈论国策时略有异议这一点,张汤便指控他“腹诽”皇上,应当处死。武帝听信了张汤的诬陷,竟然批准了处决颜异的奏章。从此,“腹诽”也被列入刑法之中,成为一种可以定罪的理由。这样一来,朝中大臣更是无人敢于挑战张汤的权威,以免无辜丧命。张汤的行为,不仅残暴程度堪比秦朝苛政,还开创了以“腹诽”定罪的先例,这无疑加重了汉武帝统治时期司法的残酷性。

御史中丞李文与张汤之间早有矛盾,每当有关于张汤的文书呈上,李文往往不予通融。而张汤也一直想找机会对付李文,这时恰好他的心腹属下鲁谒居主动出击,暗中让人向皇帝上书诬告李文犯下诸多罪状。武帝对此并不知情,于是将此事交由张汤查证。毫无悬念,李文被陷害,最终难逃一劫。

正当张汤因成功除去李文而洋洋得意时,一日在朝会上,武帝突然问起:“关于李文的事情,到底是谁具体了解内情并告发他?原书中并未署名,可曾查明?”张汤明知是鲁谒居所为,但此时不便说出真相,便假装惊讶,回答说可能是李文的某个旧识,因为私人恩怨才举报他。武帝听后没有再追问,张汤得以安然退下。

回到府中,张汤正打算找鲁谒居密谈,却得知他病重卧床。尽管如此,张汤还是亲自去探望,并见其两足红肿疼痛,甚至亲自为其按摩。一个小吏能得到上司如此厚待,实属罕见。然而,鲁谒居福薄,没过多久就去世了。鲁谒居无子,只有一个弟弟与他同住长安,家中并无多少积蓄。张汤不仅承担了他的丧葬费用,还对其家人多加照顾。

不料赵国国主彭祖突然上书弹劾张汤,称身为朝廷大臣的张汤竟然为一个小小的府史鲁谒居按摩双脚,若非他们二人有重大勾结,怎会如此亲密,要求立即严查此事。原来,彭祖向来阴险狡诈,之前也曾因故弹劾过主父偃。这次是因为张汤提议设立铁官,使得各郡各国的铁器生产归朝廷专卖,影响了彭祖通过赵地丰富的铁资源获取的私利,所以他对张汤怀恨在心,派人严密监视张汤和鲁谒居的行为。当得知张汤为鲁谒居按摩之事后,趁机进言弹劾。

武帝考虑到此案涉及张汤本人,不宜让张汤插手,于是将奏章交给廷尉处理。廷尉首先逮捕了已死的鲁谒居的弟弟进行审讯,但因其拒不招供,暂时关押在导官署。由于案情未决,鲁谒居的弟弟无法脱身,一直在狱中受困。恰巧张汤来到导官署办理事务,鲁谒居的弟弟看见张汤到来,大声呼救。其实张汤内心也希望帮其解脱困境,但碍于自己是案件中的关键人物,不便有所动作,只能装作不认识他,转身离去。鲁谒居的弟弟不明真相,误以为张汤无情无义,心中愤恨不已,遂让人再次上书,声称张汤与鲁谒居合谋构陷李文。武帝对李文一案始终疑虑重重,收到这份新的举报后,决定命御史中丞减宣彻查此案。减宣本就是个以严厉著称的酷吏,且与张汤有过节,得到这个任务后更是借机报复,决心要让张汤彻底伏法认罪。

话说这事儿还没整明白呢,又冒出一桩大案来——孝文帝他老人家陵墓里的瘗钱不翼而飞了!这可是捅破天的大事,连带着丞相庄青翟也摊上了失察的锅,只能硬着头皮,拉上张汤一块儿去找皇上请罪。要说这张汤表面上跟庄青翟哥俩好,心里头却巴不得把他给挤下去,瞅准这个机会,暗地里动起了歪脑筋。

那天上朝的时候,张汤答应得好好的,结果见到汉武帝后,愣是站在那儿装哑巴,让庄青翟一个人在那唱独角戏,向皇上磕头认错。皇上倒也没含糊,下令御史去查这个盗墓贼,巧的是,这领头的御史正是张汤本人!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